□劉葉 余新麗
“我也有一些親戚,親戚之間也有走動,但是,沒有像我的漢族親戚徐雪山這樣關心我們的生活,時常問寒問暖。我真心地感激我的漢族親戚,也感謝團黨委對我們一家的幫助。”1月15日,九師一六七團居民馬志成的兒子馬亮還清了購買大卡車的最后兩萬元按揭款時動情地說。
馬志成是1992年從寧夏回族自治區來到一六七團的。他家里上有80多歲的老母親,下有三個孩子,兩口子都沒有正式工作,全靠打工維持生活,家庭十分困難。
2016年,在與少數民族結親活動中,一六七團醫院黨支部書記徐雪山主動要求與馬志成結成“親戚”。經常到他家走訪,送去了清油、大米、面粉、水果等生活用品,并幫助尋找致富的路子。當他聽說馬亮有大卡車駕駛證,便出謀劃策,讓他買一輛大卡車跑運輸,掙一些錢補貼家用。
2017年初,徐雪山和妻子為馬亮擔保從信用社貸款15萬元,馬亮按揭購買了一輛大卡車跑運輸。通過辛勤勞動,短短幾個月就已經還了按揭款13萬余元。
徐雪山說:“馬大哥也是一位非常勤勞的人,50多歲了,現在每天還打工。我作為一名基層的黨支部書記,做好民族團結工作是我份內的事,親戚越走越親,感情越走越近。”
在“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中,徐雪山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詮釋“三個離不開”思想,帶領廣大醫務人員在“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中做了大量工作,為團場扎實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了把“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落到實處,徐雪山組織醫院領導班子成員和醫務人員與團場20戶少數民族家庭結成“親戚”,做到24小時手機暢通,定期與不定期地走訪“親戚”,了解“親戚”們生產、生活和思想情況,遇到困難能夠得到及時解決。
春播期間,有的“親戚”種地需要貸款購買農藥、種子、化肥,他就讓大家為“親戚”做擔保人,貸款購買農資,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夏收期間,由于車輛緊張,“親戚”種植收獲的小麥堆積在大場上不能及時運到國庫,徐雪山顧不上吃飯,為他們聯系車輛,使產品得到了及時的調運。
徐雪山在醫院工作20多年來,與周邊居住的少數民族牧民和睦相處、關系融洽,與他相處的民族同志有困難找到他都能熱心幫助。
額敏縣二支河牧場的哈薩克族葉力保的四歲小孩突發疾病,需要到上級醫院檢查就診,因沒有錢,徐雪山主動借給他5000元錢,解決了他眉燃的之急。二支河牧場六隊的哈薩克族白山想在一六七團團部買房子,因資金短缺,他主動借給他2000元錢,并幫助他找木板、買白灰粉刷房屋。
2016年12月的一天清晨,一位名叫葉力汗的青年因肩部及頭部外傷來一六七團醫院就診,因當時天氣寒冷,血水把衣服侵透了,徐雪山立即聯系外科醫生趕到醫院對他的傷口進行處理,并幫他把衣服脫下來洗干凈放在暖氣包上烤干。當葉力汗穿上干凈的衣服后,激動地連聲說:“一六七團的醫生好,謝謝、謝謝!”
2017年1月,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徐雪山突然聽見有人敲門,開門一看是良種場四隊的少數民族阿扎提和他的妻子。看到深夜到來的倆人神情疲憊,一問才知道他們是騎馬從上戶鎮麥海因村親戚家出來遇到了風雪天氣,由于刮風下雪道路難行,夜晚才趕到一六七團部。徐雪山二話沒說趕緊給他們燒茶做飯,當熱騰騰的飯菜端上來的時候,他們激動地說:“你是我們的好兄弟。”那一夜他們兩口住在了徐雪山溫暖舒適的樓房里,第二天天亮吃過早餐才前往種良種場四隊。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團結工作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一年來,徐雪山幫助結對認親戶選準致富門路,努力幫助困難家庭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引導各族群眾自覺相互學習、尊重風俗習慣,真正實現“民族團結一家親”。“我要繼續努力,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民族團結工作中去。每個人都應從我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一起用心澆灌呵護民族團結之花。”徐雪山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