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松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政治機關工作系軍隊法治建設教研室,上海 200000
綜觀歷史,因軍人權益保障不到位而導致的軍隊興衰、國家興亡的現象并不罕見。所以,現今國際上大部分的國家均對軍人權益保障問題十分重視,往往會給予高工資、高福利的方式以穩定軍隊。因而,在我國應當給予軍人家庭一定的保障,對軍人為國家與家庭帶來的貢獻作出肯定,緊跟時代發展健全相關的保障法律法規,穩定國防與軍隊建設,維護社會的繁榮穩定。
從1929開始,我國政府陸續地出臺了以撫恤、優待軍人家屬作為核心的相關法律法規,當中包括有:《優待紅軍家屬條例》等。
抗日戰爭階段,為鼓勵抗戰與調動軍人的積極性,不同的地方政府前后出臺了部分撫恤優待的規定。
解放戰爭階段,各解放區政府結合當地的具體狀況,有針對性地出臺了不同的管理條例與辦法。只是,因為受制于當時的戰爭環境以及對法律知識的認知層面,這階段尚未構建成全國統一法律法規,對于軍人家庭權益的保障只局限在優待上。
1949新中國成立,隨后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得到了關注并發展。關于軍人權益保障的立法工作也正式拉開序幕。陸續出臺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革命烈士家屬、革命軍人家屬優待暫行條例》、《兵役法》等法律法規,明確了軍人家屬的優待方式,指出了軍人家屬應該受到應有的尊重與優待。
上面的法規對于新中國保障軍人家庭有立法起到了里程碑的意義,其出臺明確了軍人家屬的法律地位。但是在這個階段軍人家庭權益保障還只是立足于社會救助以及社會優撫方面。
在這個階段,為適應時代的發展與變革,中國的軍人家庭權益也逐漸得到完善,例如:已經在《憲法》、《國防法》等多部文件當中獲得了肯定。整體而言,在這個階段,軍人家庭的權益保障辦法出表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軍人家庭的保障內容數量更多了,項目也滲透至生活的各方各面,如:住房、醫療等。
1998年,我國便明確地提出了要將建設軍人家庭保障制度重視起來,經國務院以及中央軍委的確定,軍隊實施了軍人保險制度。隨后又相繼出臺了《軍人保險法》、《軍人配偶隨軍未就業期間社會保險暫行辦法》等,不斷地對我國軍人家庭權益保障機制進行完善。
第一,直至現今我國關于軍人家庭的立法依然存在著大面積的空白。軍人權益保障的相關內容于軍事立法當中的占比過小,而在中國的法律體系當中就更加之少,還出現了不少的“盲區”。現時已經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對于軍人家庭住房問題、保險問題、子女教育等關系到軍人家庭切身利益的問題還沒有清晰的規定。所以,在對軍人家庭相關的權益保障上,依然還有不少的問題要改善。
第二,軍人家庭的法律位階比較低,而且內容相對落后。中國是一個擁軍優屬的大國。但是一直到了今天,依然沒有一部全國性的關于軍人權益保障的法律法規。相關的法律規定與條款,只是散見在《國防法》、《兵役法》的部分條款里面。同時,由于軍人家庭權益保障并非只是簡單的來自于軍隊內部,涉及到大量的問題是跟地方政府與部門相關的,而這些問題均要由地方來進行承擔處理。然而,目前的法律法規還表現出內在協調性弱的問題,而且有些地方還出現了與法規相抵觸的情況,軍隊和地方社會保障的法制并不一致,人為地帶來了條塊的分割,使得軍人隨軍配偶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問題接續不暢等。
第三,關于軍人家庭權益保障立法集中度低,操作性弱,執行起來不容易;保障內容不多,整體而言保障的標準也是比較低的;因為保障對象群體數量并不多,在編制相關的政策之時常常被“邊緣化”,以“另行制定”方式來處理。而最后的結果便是遲遲未能確定下來。
現時,中國軍人家庭權益保障責任主要是分散地由城鄉不同的單位來進行承擔的。各主管部門權責劃分不清,彼此扯皮的現狀。不同的單位之間聯系弱,常常是群龍無首。全國尚未有一個可以領導、組織以及協調不同的單位、地區的權威性的保障決策機構。使得軍人家庭本身應當要享受到的社會保障并沒有真正得到。就如優待金的發放事件為例,正是因為各地責任機構本身沒有統一起來,公示工作沒有做到位,不少的軍人家庭根本就不知道應該要到哪里去領取優待金。簡單地進行統計后發現,目前的領取方式全明很多種:有些是到鄉鎮民政助理辦公室,有些是要到父母工作單位來進行領取,有些則是由民政局送至家中,有些則需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并進行統一集中的發放。多種多樣的形式,讓軍人家屬無所適從,不知應當如何處理,大大地削弱了軍人家庭權益保障。
軍費可以說是軍人后勤保障的主要資金渠道。然而,根據相關調查數據結果顯示:從1999年開始,中國的經濟水平不斷地提升,軍費的絕對規模也隨之而擴大。然而,對比于軍費規模已經得到了平均15%的提升速度來說,軍人保險基金于軍費當中的占比卻是相當的低。
現時,中國軍人家庭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還是比較缺乏的,而且相關的規定均比較分散,效力層級低,可操作性弱。我們應當要對相關的制度作出整合,讓軍人家庭權益保障和現今的隨軍政策、優撫機制,地方雙擁等內容結合在一起,構建起完善的多元化互補的系統。要實現這些,我們應該要懷著開放的態度,學習與分析國外的經驗與心得,吸收歷史教訓,不斷地進行探索與實踐。論文結合個人的分析,認為可以從下面的幾個步驟著手:
首先,應該要將“統”的工作做好。我們的建議是將現時不同部門的,關于軍人家庭保障的相關條款結合在一起,經過對一些多余的、重復的內容進行刪減,整理出規范的法律法規,讓各個部門均可以做到統一的依法肩負起自身的職責與義務。
第二,將“修”的工作做好。目前,軍人家庭保障的相關內容均是伴著現今社會經濟的逐漸繁榮發展,而逐漸地完善與改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條款已經不能適應潮流發展,表現出滯后性,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甚至是影響到保障項目的順利開展。所以,針對法律條文我們應當做到及時地結合國家經濟水平以及社會文明的發展狀況作出科學合理的優化,讓其更合理,更具操作性。
第三,要將“立”的工作做好。在現今我國關于軍人家庭保障方面的立法工作中出現了不少盲區。在日常生活當中,關系到軍人家庭切身利益的醫療、住房以及讀書等問題均難以找到相關的法規,軍人家庭權益保障的改革表現出部分配套措施缺失的問題。我們應當要適應國家與軍隊已經確定下來的大政方針,以《憲法》、《國防法》作為基礎,進而于福利、保險、救助等相關的牽涉到家庭問題以及組織管理上的問題,添加與之配套的條款,以明確內容與清晰責任,進一步完善法規體系。讓軍人家庭權益保障工作能夠真正實現有法可依。
第四,要將“升”的工作處理好。將牽涉至軍人家庭切身利益,與國家社會保障事業密切相關的法規文件上升至法律層級上。
我們應該構建起中央政府作為主導(其功能主要是出臺出相關的政策法規)、地方政府協作(主要功能是執行與落實相關的政策法規)、財政一起分擔,以有效地調動不同地區與部門的積極性。“保證保障工作責任到位、政策落實到位、資金投入到位”。
另外,軍人家庭大部分是圍繞著不同的軍區的分布,其散居在全國的不同地區,國家對其提出了利益訴求以及權益保障,尚未有協調統一的管理機構以及服務管理部門。軍人家庭出現了問題與困難之時,經常會碰釘子,無法找到相應的主管部門請求處理。所以,論文認為:我們先是要針對目前已有的組織機構作出改革。隨后,再構建起長效的關溝通協調組織,針對各種問題,及時地幫助處理。
根據唯物主義的相關原理,我們可以知道:“一定的精神追求肯定是構建于一定的物質利益的前提下”。軍人對于自然人而言為一種職業,一項用于謀生的手段,其同樣必須要擁有勞動力的生產以及再生產以實現相繼的生存以及發展。
長期以來,中國的傳統的觀念均認為軍人是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的,其是一項滿載著奉獻精神的職業。更常常會將軍人視之為神人,將軍人的物質利益忽略,而太過于片面地關注軍人無私的愛國奉獻精神。本能地認為軍人工作均是不求回報,不提個人利益的。
這樣的觀念是嚴重地違背大自然客觀事物與發展規律的。軍人是一種崇高的職業,軍人本身也是自然人,其精神也應該建立在物質基礎的保障上面。所以,我們必須要更新統一觀念認知,改變過去不當的慣性思維。明確軍人家庭作為保障對象,是因為軍人對于國家以及人民作出的犧牲與貢獻,理應獲得國家、社會、人民的尊重,得到應有的保障與優待,例如:醫療、住房以及就業、子女學習等給予一定的優惠與待遇,讓得軍人家庭權益得到真正的保障。
現今,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生活保障的逐漸完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也在不斷地改革與創新。軍人權益的社會保障立法系統當中不可缺少的內容,軍人家庭的權益保障應該是軍人權益保障的重點。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并不斷優化,積極推進軍人家庭權益保障立法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