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首先,應當加強我國農業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修訂完善的基礎研究,建立精準的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指標體系。
針對目前我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建立在全量指標上、未充分考慮土壤中重金屬的形態和生態受體的毒性效應等問題,加大基礎研究力度,深入研究重金屬在土壤–植物系統中的形態轉化、運移和富集規律,修正完善現有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指標、評價體系和分析測試方法。
在此基礎上,從全面普查、重點詳查和動態監測三方面入手,全方位、多層面系統推進土壤和農產品監測與評價工作,確保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家底清楚,為進一步做好污染修復治理的科學規劃和分類指導打好基礎。
重點詳查要在全國農產品重點污染區域開展。動態監測要以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監測國控點、省控點網絡為基礎,跟蹤產地環境變化趨勢,按年度開展監測,動態把握農產品產地環境情況。
由于稻米重金屬污染與產地土壤環境緊密相關,特別是我國南方酸性土壤區的稻田風險更高,當前需要在工礦企業周邊農區、污水灌區、大中城市郊區、以及南方酸性土壤的稻田等污染重點區適當加大調查密度。
一方面,必須加強清潔土壤的管控技術研究,防止重金屬在土壤中累積和污染面積的繼續擴大,以保證其永續利用。另一方面,針對鎘大米等突出重金屬污染問題,加強低積累水稻品種篩選與推廣,灌溉水凈化處理技術與設備研發,加強產地土壤主要重金屬污染控制技術、降活減存技術、綜合治理技術等科技攻關,并建立相應的綜合示范區,對現有各種治理修復技術及模式進行比選、優化、集成和熟化、簡化,形成一系列適合不同土壤污染類型和污染程度、不同農業生態類型區的先進、適用、易行、能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和工程技術體系及標準化操作規程,為重金屬土壤污染防控和治理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示范樣板。
長期以來,在法制建設過程中,由于沒有將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作為獨立的調整對象,導致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立法缺少頂層設計,缺乏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沒有形成“從投入品到農田、從農田到餐桌”一整套全周期保護的法律體系,相關規定散落于多部法律之中,農業環境保護立法碎片化、分散重復、不銜接的問題比較突出,不少領域還存在法律空白。
因此,必須加快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制修訂,充分考慮到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規律和特點,形成中國特色的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和管理體系,把技術法規作為組成部分或法律附件,通過配套政策機制來推動法律實施。
建立最嚴格的農產品產地保護制度、農田土壤污染管控制度、農業資源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等,確保“誰污染、誰治理”。將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控工作重點由終點評價和末端修復治理,轉變為源頭控制–過程監管–終點評價–修復治理相結合的全程防控。
此外,應著力培養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產業,以及以體系建設保障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
我國部分地區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日益凸顯,已成為影響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進而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盡快把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是十分緊迫的任務。
土壤重金屬污染來源極其復雜、評價難度大和治理任務艱巨的特點,決定了污染防治工作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必須本著科學認識、統籌規劃、綜合防治、分類指導、治用結合的原則,盡快全面把握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從加強普查監測、加強科技支撐、完善法律法規、培育環保產業、構建工作體系等方面入手,保障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