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楠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調查問卷樣本的構成主要抽取了山東和湖南兩個省份,采取橫縱交叉的方式選取山東省的煙臺、淄博、日照三個城市以及湖南省的長沙、永州、懷化三個城市,以重點中學、普通中學及職業中學12-16周歲的初中生為研究對象,共計發放紙質問卷900份,回收848份,回收率為94.2%,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為818份,有效率96.4%。校園欺凌的調查問卷參照國內外初中生校園欺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奧維斯欺負問卷(初中版)的基礎上,將調查內容本土化與中國化,切實了解與反映當代初中生校園欺凌的演變實情。
(一)調查樣本行為特征分析
第一,言語欺凌比重居高不下,欺凌認知逐步提升。從數據可知,在欺凌行為中,言語欺凌的均值最高,表明初中生言語欺凌仍占據較高的比重,其次是通過肢體和社交欺凌的方式。通過數據分析和個別訪談得知,肢體欺凌具有欺凌場所空曠且隱秘,手段暴力且粗狂,群體力量對比懸殊,被欺凌者多未反抗,施暴者女性比率劇增等特點。青少年處于自我同一性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內心敏感且多疑,雖然言語欺凌只是逞一時的口舌之快向對受害者不見得造成了身體上的傷害,但心理損害卻可能伴隨被欺凌者一生不能愈合的。
第二,“隱性”欺凌逐漸崛起,欺凌治理防治結合。隨著互聯網的崛起,初中生已成為新一代的網絡公民,互聯網的交互性和多樣性為欺凌埋下了隱性發展的種子。伊安羅蒂等人在《青春期健康期刊》(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上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網絡欺凌的受害人可能看不到欺凌者,或者無法辨識其身份。線上傳媒作為價值觀輸出的重要出口,對初中生正確的價值觀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網絡欺凌不同于普通的言語欺凌,它借助互聯網的隱秘性、開放性的特點,多為匿名進行不實傳播。欺凌者也許只是在網上跟帖、頂帖等,隨流言蜚語起哄,卻在有意無意中對當事人造成巨大的傷害,在社會上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二)初中生校園欺凌總體態勢與特征
1.初中生對校園欺凌的知曉程度
近年來,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公眾的道德意識的覺醒,初中生校園欺凌事件的曝光率居高不下,影響著每一位青少年及其家長、教師對類似事件的處理態度。通過對校園欺凌知曉度的調查,“從來沒聽說過”校園欺凌這一名詞的初中生僅占被調查對象的9.2%,有90%以上的初中生聽說過“校園欺凌”這一名詞甚至知道了解校園欺凌是怎樣一回事。其實,校園霸凌的過程中雙方都是受害人,一方因被欺凌遭受了身體上的蹂躪和精神上的摧殘,另一方則因欺凌他人獲得實質性的處罰,失去家人的關愛和自由生活的可能。青少年是關乎國家未來和社會進步的始動力。但是,近年來校園霸凌猶如一根“毒刺”深深插入校園這方凈土之中,不斷蔓延,制約著青少年健康成長。
2.初中生的校園欺凌的變化趨勢
第一,傳統“男欺女”向“同性欺凌”“女欺男”的方向發展。社會逐漸發展,女性更加希望社會地位的獨立和平等,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在現代家庭的發展痕跡中越來越淺,對女性“三從四德”的要求也日漸寬松。在調查過程中,某校初二男生表示:老師和家長都認為女生是弱勢的一方,很難對男生產生實際的威脅,忽略了一部分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的男性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在調查中,對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性別統計中,女生為欺凌者,男生為被欺凌者的有81人,占總調查人數的10%。同性之間的欺凌比重尤為明顯。男生之間的欺凌/被欺凌活動占總調查樣本的60.4%。尤須注意的是,女生之間的欺凌/被欺凌有143人,占調查總人數的17.5%。這與傳統觀念中,女性在校園欺凌中是弱勢的一方的觀念存在較大的出入。
第二,傳統的“一對一”向“多對一”的群體化欺凌方向發展。對于被欺凌者而言,在調查問卷的收集過程中,有不少初中生對調查問卷的作答持猶豫態度,存在一定的保守成分。從對初中生校園欺凌現狀的調查中,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沒有欺凌他人”,但有5.3%的被調查承認在欺凌過程中有兩個及以上的同學共同實施。與此相對應,有99位初中生認為“在欺凌的過程中只有一個學生被欺凌”,而只有39人反映身邊被欺凌行為發生時,有2人以上的被欺凌者。這從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校園霸凌群體化的欺凌模式更加常見。
[ 參 考 文 獻 ]
[1]埃里克·H·埃里克森(孫名之譯),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50.
[2]Kroger.J.Identity in adolescence:the balance between self and other[M].London,New York:Routleder,200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