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萍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伴隨著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有著“商人的智慧結晶”和“國際商業的生命血液”特殊榮譽的信用證應運而生了。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勢頭迅猛,國際地位日漸增強,中國經濟逐漸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2008年的金融風暴引發的全球性經濟衰退直接沖擊了我國的進出口貿易:據統計,2008年前五個月,進出口同比下降21.8%,其中出口同比下降21.8%。雖然信用證拒付率在歐美發達國家持續升高,在亞太地區也有所下降,但在我國信用證使用比例卻仍然很高,這使得我國抵御信用證欺詐等各種風險的能力很低,處于被動地位。
(一)信用證在國外的使用現狀
近年來,發達國家因遭受信用證欺詐帶來的巨大損失而傾向于選擇其他支付方式,發展中國家也因信用證欺詐等風險,在國際貿易中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當然,這并不表示信用證已經退出了國際貿易的支付舞臺,相反,信用證在國際貿易中的結算份額仍保持在40%以上并呈上升趨勢,在發達地區,更是占到國內外貿易結算總額的60%以上。
1.在美國的使用
信用證在美國的使用范圍已不如從前,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因信用證欺詐現象的頻繁發生,而拒絕使用這一種支付方式,美國法針對信用證欺詐采取的措施包括禁令救濟。最能體現信用證在美國的使用現狀的當屬Sztejn案。
該案賣方為印度一客商,雙方合同約定采用信用證方式付款,標的物為豬鬃,可是賣方只提供了一些牛毛和其它廢物,買方認為賣方實施了欺詐行為,遂向法院請求簽發禁付令阻止銀行兌付貨款,并宣告信用證無效,法院認定存在欺詐因而頒發了禁付令;但賣方認為銀行只能關注單據表面是否與信用證相符,稱買方缺乏訴因。法官認為,該案不再是賣方違反承諾提供質量不合格商品的一般違約行為,而是主動的信用證欺詐行為,在肯定信用證獨立性前提下,不能將之延伸到保護不道德的賣方。該案不僅肯定了信用證的獨立抽象原則,也確立了信用證的欺詐例外原則。
2.在英國的使用
透過英國立法和判例中所體現的銀行審單責任,可以得出信用證在英國大致的使用情況。英國吸收了szetjn案確定的欺詐例外原則,并為其適用設立了極其嚴格的條件,通過在司法實踐中不斷積累判例經驗而得到落實。其中明確接受欺詐例外的當推United City v.Royal案。
該案貨物是在1976年12月16日裝上船,但提單日期寫為12月15日,相差一天,涉及倒簽提單,可以說賣方有欺詐的故意。但是法官并沒有簡單的認定存在信用證欺詐而判定信用證無效,而是認為只有滿足了明知單據系虛假偽造的,并以此單據欺詐其未來持有人兩個條件時,才構成信用證欺詐。本案承認欺詐例外,但相比Sztejn案設置了更嚴格的使用標準。另外,在英國的Angelica Whitewear v.Bank of Nova Scotia案中,法官指出“欺詐例外不應該損害信用證項下匯票的正當持有人”,該案將信用證與其項下匯票區別對待,肯定了欺詐例外的排除適用。
(二)信用證在國內的使用困境
1.信用證在國內交易中的使用困境
信用證在國內商業交易中的使用,經歷了“使用—停用—復出”的變遷。國內信用證在貿易結算業務中所占份額較小,各商業銀行沒有形成聯行間的市場。具體表現為:信用證的使用面過窄,使用率不大;政策與銀行管理規章方面有諸多限制;國內相關立法也不夠完備。
2.困境產生的原因
使用費用較高。國內信用證業務的收費標準相對于銀行承兌匯票或商業匯票的收費標準來說是比較高的,其中信用證開立費用、增額修改的費用是信用證金額的0.15%每次,最低收費一百元;通知及修改通知高達五十元每次,一般修改更是達到一百元每次;議付價格也是金額的0.1%每次。高價格的收費標準使得信用證在國內使用受限。交易習慣存在障礙。對于非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來說,沒有機會使用信用證來結算,從而使信用證支付方式遭遇了長期冷遇。另外,信用證支付方式的業務要求高、而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有限,以及信用證業務或理論探討的資料匱乏,也導致了國內信用證業務上的困難。法律規范的不足和管理上的問題。國內信用證相關法律長期缺乏且存在自相矛盾之處,加之操作規范的不完善統一、國內信用證無法真正實現跨行流通、管理上存在缺陷,也是導致信用證在國內使用困難的原因。
(一)建立和完善信用證欺詐立法
1.完善現有的《對外貿易法》
相比較出臺一部完整而全面的《反信用證欺詐法》,在已有的《對外貿易法》中添加信用證欺詐的相關條款顯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但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制定出我國專門的反信用證欺詐法律,則更值得期待。
2.細化《刑法》關于信用證詐騙罪的規定
實踐中的信用證詐騙案大多構成犯罪,且涉案數額通常較大。我國刑法第一百九十五條列舉了構成信用證詐騙的具體情形,但第四項敞口條款使得認定犯罪的標準不具體,因而完善我國刑法相關規定,可以嚴厲打擊信用證欺詐與詐騙行為,保障我國外貿事業健康發展。
3.完善我國《民事訴訟法》關于信用證欺詐方面的保全措施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到第一百零五條規定了保全措施,但對訴訟保全所規定的條件并不嚴格,導致法院凍結信用證項下款項的案件屢屢發生。因此,申請財產保全的當事人應該提供具體充分的證據,并提供足夠的擔保財產。
(二)完善信用證管轄權制度
1.在級別管轄方面下放部分案件的審判權
信用證欺詐現象頻繁發生,法院受理的信用證案件也越來越多,傳統的集中管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不僅使案件大量積壓不能及時審理,中院工作壓力過大,也耗費了信用證欺詐案件中受害人大量的寶貴時間,錯過最佳商業機遇,造成重大損失,因此應賦予基層法院一些簡單的信用證糾紛案件以審判權,以分解法院受理此類案件的壓力。
2.在海事法院的管轄權方面賦予受訴法院對案件關聯事實的審查權
海事法院在受理信用證糾紛案件時,不僅應對海事基礎交易進行事實審查,還應對與信用證相關的案件事實進行審查,以便為最終確認是否存在欺詐提供依據,防止案件審理難度過大、時間過長而影響法院的總體工作效率。賦予海事法院關聯事實的審查權,于案件的審理、當事人訴訟都能帶來便利。
(三)完善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
信用證欺詐例外能有效遏制欺詐行為的發生,是對信用證獨立抽象性的補救,合理運用欺詐例外可以保護信用證交易安全。國際社會主要據此原則,通過法院頒布禁付令來解決實踐中的問題,而我國則主要采用止付令,但因法院忽視信用證國際慣例及相關法律規范,過分干預信用證交易,使得實務界斥責聲不斷,也使我國銀行與司法界在國際上的聲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四)健全“止付令”制度
世界各國法院在決定是否發布禁令時是相當慎重的,通常需要考慮到以下因素:是否有利于國際貿易的暢通;是否符合信用證業務統一慣例及有關票據法的通則,是否堅持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盡量避免使銀行卷入基礎交易爭議中,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是否得到維護。
(五)加強對信用證案件的指導和對法官的培訓
1.規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消除我國信用證相關法律的空白與提高法官的業務素質同等重要,完善我國國內法律并與國際社會法律規范接軌是解決信用證欺詐的前提,提高法官業務素質則是關鍵。現代社會對法官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應該掌握基本的法律技能,還應對銀行、進出口業務有所認知,對信用證法律知識做到基本了解。倡導定期對法官進行各項專業法律知識的培訓考核,不能得過且過馬虎應付。此外,不能閉目塞聽、閉門造車,應多多參加法律知識的研討會,加強與其他國家法官的交流,提高法官對信用證國際慣例的認知度。
2.提高舉證責任及舉證要求
如前所述,我國法院經常通過司法手段對信用證交易進行不當干預,導致信用證交易不能正常進行,這樣我國貿易商就遭受了信用證欺詐、法院不當干預、貿易伙伴歧視等多重傷害。相反,在發達的英美國家,法院對申請禁令卻規定了非常嚴格的舉證要求,有效防止了衡平的法律踐踏信用證的細繩。因此不應只考慮申請人情況是否緊急,而是應該通過司法解釋或專門信用證法律來設置具體的舉證要求,明確需要提供充分的欺詐證據,并告知其法律責任及利益得失,進而防止申請人惡意訴訟,節省司法資源。
[ 參 考 文 獻 ]
[1]王利明.民法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2]王立軍.國際貿易結算與貿易融資[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5.
[3]楊良宜.信用證[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4]金賽波.中國信用證法律和重要案例點評[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2).
[5]李金澤.信用證與國際貿易融資法律問題[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6]梁樹新.跟單信用證與對外貿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51.
[7]宋亮華.國內信用證發展問題研究[J].金融電子化,2007.8.
[8]趙金海.信用證業務中對外交涉的原則和方法[J].國際金融,2000(4):45.
[9]何波.信用證交易中的欺詐例外[J].法學研究,200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