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中
山西大同大學,山西 大同 037009
(一)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概念
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是指農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過合法的形式,將經營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其他經濟組織的行為。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其實指的是土地經營權流轉,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
(二)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意義
1.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均分制的土地分配政策下,保障了農民獲得土地進行耕種的權利,但是卻讓整個土地的格局變得不再集中,導致農民無法采用規模化的作業,不利于農業的規模化、機械化發展。但是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對于前述問題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當土地可以進行流轉,對于那些進城務工的農民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他們可以把土地流轉給愿意耕種的農民,讓有能力進行規模化耕種的農民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保障各方利益。
2.促進土地規模化經營
由于之前我國的土地是禁止流轉的,農民都是小規模的進行生產,當面對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時候,由于小規模耕種,導致在應對災害的時候沒有相應的抗災能力,農作物減產或者即使豐收也賣不出的情況,而且,由于小規模的耕種,只能靠農民自己進行耕種無法采用機械化作業,成本較高。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很多農民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紛紛選擇進城務工,對于土地則不再耕種,因此閑置的土地也就越來越多,經過土地流轉,將閑置的土地集中起來進行規模化耕種,采用機械化作業,不但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而且促進了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和農民的增收。
(一)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主體上存在的問題
第一,農村鄉級的集體經濟組織實際上是沒有的。第二,村委會是自我管理的委員會,但不是集體經濟組織。但是在當前農村中,村干部可能會用自己手中的權利占有和流轉土地所有權,在國家和農民之間起到了負面的行政牽制的作用。特別是對于流轉所得的利益進行劃分的時候,村干部可能會利用自己的權利進行干預。村集體組織和村民小組的權利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和弱化,發揮不了監督作用。
(二)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上存在的問題
首先,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現在城市的社會保障體系要相對完善很多,城市居民的各項福利待遇都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對于廣大農民來說,卻沒有相應的保障體系,即便是那些進城務工的農民,也難以納入城市的保障體系當中去。
其次,土地登記制度不完善。在農村,對于耕種的土地基本上每年都會進行一次重新劃分,導致農民耕種的土地每年都發生變化,而且很少有人會進行土地登記,在進行耕地劃分的時候,村委會也只是口頭告知,缺乏詳細的記錄和登記。
最后,監管機制不到位。眾所周知,農村土地所有權是集體所有的,對于土地農民享有的是經營權和使用權,這就導致在進行土地的劃分的時候,一些鄉鎮領導或者村集體組織的領導為了自己的私利,濫用手中的權利,侵犯農民的土地權益。
(三)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法律上存在的問題
首先,對于農村土地經營權法律性質的認定上存在不同的規定。關于承包經營權法律沒有規定其可以進行抵押,但是相關政策確承認林地承包經營權是可以進行抵押的①,而且關于土地轉讓方面的規定也存在異議。其次,土地經營權流轉方式方面存在不足。關于立法中規定的土地流轉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但是具體有哪些其他方式,并沒有進行詳細的列舉。
(四)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機制上存在的問題
首先,土地價值評估機構缺乏。當前我國很多地區還沒有建立起土地價值評估機構。很多農民在將自己承包的土地進行流轉的時候,其轉讓費一般是根據本村大概的價格或者自己報價,并沒有相關機構對其進行價值的評估。
其次,規范的交易市場的缺乏。目前在我們國家大多數農村中,土地流轉一般是轉讓農民個人進行交易,而且流轉消息比較閉塞,多通過親戚朋友進行傳播,且流轉的范圍也比較狹小,因此,導致土地流轉市場的信息較為閉塞,經常會出現賣家和買家信息不對等的時候,很容易出現交易不公的情況,影響了農民轉讓土地的順利進行。
(一)培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主體
1.明確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
進一步的完善現行的法律法規,明確土地所有權的主體范圍以及相關的權利義務。盡可能的減少土地流轉中鄉鎮組織的干涉,進一步排除他們對于土地流轉的干預。對于村集體組織機構進行健全,在村委會設立土地流轉的管理委員會,管理委員會的成立需要由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選舉成立,管理委員會是獨立于村委會的,主要負責村里土地管理、土地流轉等事項,土地管理委員會的職能要和村委會做好明確的區分②。
2.放寬土地流轉主體的范圍
農村土地流轉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土地權益惠及農民,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不斷的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隨著當前我們國家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民”已經開始職業化,越來越多的有經濟能力、管理能力的人開始投入農業的經營和生產。但是目前關于土地流轉額限制較多,不利于當今土地市場化的需要,應當打破對流轉主體資格的不恰當的限制和打破身份,使有條件的人可以成為流轉的當事人,允許集體組織之外的人承包耕種地,允許城市的人耕種土地。
(二)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制度
1.完善土地經營權流轉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需要國家、集體和農民三方的參與,通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保障農民的生活。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方面要注重采取多種保障途徑,注重全方位的保障,不管是社會救濟還是醫療保險等,為那些將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民提供更多的保障③。
2.規范農村土地登記制度
土地登記制度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土地經營權屬于物權的一種,因此采用登記制度更能保證其權利的享有。在土地經營權進行流轉的時候,之前的土地承包關系不變,只履行相應的登記手續;當之前的承包關系出現變化的時候,那么登記證書要做出變更。在鄉鎮,應該設立專門的機構進行土地流轉變更情況的登記。
3.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法律制度
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完善,需要法律放寬流轉的條件,減少限制,對于法律規定土地在流轉的時候需要經過發包方同意這一規定,可以取消。減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限制是廣大農民所期盼的,限制條件減少了,土地的規模化經營也會得到慢慢的發展。此外,還要取消對“抵押”的限制。要適當的允許對于所承包的土地的“抵押”,因為對于農民來說,土地就是他們最大的財產,如果這土地能夠轉化成他們投資的資本的話,那么就可以極大的改善農民的生活。
(三)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機制建設
1.健全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
土地流轉市場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過程,結合不同地區的發展現狀以及當地的環境,建立適合本地發展的流轉市場。在土地流轉市場中,土地流轉的雙方要在法律的規定下,彼此平等的進行土地交易,價格要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決定。對于那些承包大量土地的流入方,加大監管的力度,對于信用情況、生產能力以及抗風險能力等進行審查和監管,在流轉的時候做好備案。此外,對于土地流轉的轉入的標準和退出的原則要進行明確,對于信用低、生產能力不足的一方,要依照規定停止對其的土地流轉,盡可能的減少彼此的損失。那些退出承包的土地,可以再次的進行流轉。
2.積極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和市場的中介作用
當前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中,中介組織缺乏,為此需要政府發揮作用,在政府的主導下建立非營利性的中介組織,為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提供便利,而且對于中介組織的權限也要進行相應的限制,中介組織是沒有執法權限的,不能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出現妨礙農民權利的行為,更不能利用該組織進行權錢交易。中介組織要發揮好自己的職能,為農村的土地流轉做好信息的收集和公布,讓土地流轉的雙方能夠及時的了解土地行情。
(四)探索農村土地經營權股份合作制
在家庭來年產承包責任制之后,我們國家開始探索農村土地經營權的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具有更多的優勢,不僅符合我們國家公有制的要求,而且在股份制之下進行土地的流轉,可以促進土地的規模化生產,不斷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農業生產的水平。
當前我們國家的穩定發展離不開“三農”問題,在“三農”問題中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制度完善至關重要,也是我們國家土地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要不斷的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促進農村生產力的提高。
[ 注 釋 ]
①丁關良.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存在的法律問題與對策建議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法治研究,2009(8):14.
②楊光.我國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的缺陷與完善對策[J].當代經濟研究,2011(10):91.
③戴青蘭.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中的農民權益保護[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25(2):11-13.
[ 參 考 文 獻 ]
[1]孟勤國.中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葉劍平,蔣妍,豐雷.中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調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調查的分析和建議[J].中國農村觀察,2006(4):48-55.
[3]張育飛.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困境與出路[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4,2:33-34.
[4]張克俊.經濟新常態下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新特征與思路調適[J].中州學刊,2015(5):48-53.
[5]楊璐璐.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現實困境與制度性原因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5(4):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