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泉
浙江陽明律師事務所,浙江 寧波 315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規定,“無權處分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當事人善意取得其它物權的,參照前兩條規定”[2]。《物權法》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就是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的本質是為了平衡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和所有權人的利益,也是為了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重要的交易的規定,在我國市場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下,我國的《物權法》第一百八十條規定了我國一些動產抵押的相關問題,我國可以抵押的動產是非常多的,應用的范圍也應該是非常廣泛的,但是在我國的具體的應用當中,動產抵押的范圍卻是非常有限的,造成理論和實際產生巨大差異的原因是我國的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點,相關的規范措施還不夠。我國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的表現如下:第一是動產抵押權和善意取得所有權之間的差異和沖突[3],雙方的當事人進行交易的時候發生風險的情況時有發生,許多當事人對這種交易產生了信任危機,動產抵押不轉移占有這種做法是造成信任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善意取得制度的成長環境是中國的大陸的法律體系,這項法律制度的起源是日耳曼國家的法律,當時的社會環境比較差,因此法律制度非常不健全,法律體系也不完善,因此當時只是一種以保護當事者的所有權的物權制度,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演變,成長成為了當下這種比較健全的善意取得制度。
就我國當下的規定來說,抵押權是有很大的法律效力的。如果一個人的個人所屬動產登記過之后,出現第三方之后,這個人是有追及權利的,并且一般可以對抗第三方。在我國實際的動產交易和抵押過程中,一般都是按照傳統的民法規定采取相應的措施,采用的動產的公示的方式是占有,進行交易的人為了縮短交易的時間,降低交易的成本以及增強動產交易的安全性,一般不會讓另一方查閱有關交易動產的相關信息。換句話說,第三方如果善意取得所有權,抵押權就會存在存在很大的風險,確定是非善意還是善意,需要進行具體的查詢,如果查詢失敗則不能斷定第三方是善意還是非善意。
在上文我們已經說到,動產抵押制度產生于國外,我國是后來引進的此項制度。由于我國之前的制度和約束規范和我國的國情等原因,難免會發生一定的沖突。動產抵押權制度和善意取得所有權制度產生和發展的法律和社會環境是大相徑庭的。追溯抵押權制度的根源,是古希臘。古羅馬是法律的濫觴,極大的發展了古希臘的抵押權制度。古羅馬還存在一個與抵押權非常相近的一項制度,叫做質權。質權和抵押權的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債權人對所抵押的物品是否占有。如果債權人能夠占有所抵押的物品,則被稱作質權,如果不占有所抵押的物品,就被稱為抵押權。動產抵押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公示性的,因為動產抵押權中規定不轉移占有,比如《法國民法典》中第兩千一百一十九條中就曾經規定,“不得就動產設置抵押權”[3]。《日本民法典》第三百六十九條第一項中說,“抵押權人,就債務人或第三人不轉移占有而供債務擔保的不動產,有先于其它債權人受自己債權償還清的權利[4]”。另外,《德國民法典》的第一千一百一十三條的第一項也規定,“土地得以此種方式設定負擔,使因設定負擔而享受利益的人享有該土地支付特定金額以清償其債權的權利(抵押權)”[5]。
就我國當前的實踐而言,制度性、體系性以及和諧性是我國法律體系的主要特征。英美等國家對法律的體系性和制度性的重視程度很小,更重視的是對現實生活的作用,實用性和經驗性是第一位的,其它制度層面的要求是其次的。和諧化、制度化、實用化等方面是當下法律體系的發展趨勢。
我國動產的公示方法是占有,但是我國的動產的抵押人卻一般不會能私自占有,這種情況就導致第三方對動產的抵押狀況一無所知,這就是利益沖突的源頭。動產物權的變動的方式是通過登記,抵押權和登記之間可以互相對抗,互相制衡。《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第一項中規定,原材料、半成品、工廠中生產運行的設備、企業中生產的產品以及一些交通工具比如船舶和航空設施等物件和設備和一些浮動抵押的動產和登記之間都是相互對抗的關系,其它類別的動產所采取的仍舊是公示的方法。盡管動產抵押的制度和善意取得所有權制度存在一定的沖突需要解決,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既然同時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設立動產抵押制度和善意取得所有權制度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平交易,維護當事人之間交易的安全。其中,為了維護交易的靜態安全而存在的制度是動產抵押權的登記制度,與此相反的是善意取得制度是為了維護動產的動態安全。動態安全和靜態安全也都是相對的,由于動產抵押缺乏公示的步驟,因此就算已經進行了登記這個步驟,善意第三方還是沒有權利進行對抗,因為善意取得制度就規定了這個動產就屬于第三方。我國傳統的民法中規定,“占有”是動產的公示的主要方式,第三方沒有權利更沒有需求和必要去查閱資料或者信息進行確認。一旦第三方去進行查閱信息了,就會極大的減慢交易的速度,破壞已有的法律秩序。
任何國家制定的法律規則都是相對公平和公正的。因為法律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平衡社會中所有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動產抵押制度和善意取得所有權制度之所以我們說是相對公平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立法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相對公平的兼顧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如果不能很好的處理這二者之間的關系,那么交易的各個利益主體就會在交易中發生很大的沖突,不僅會損害各個利益主體的相關合法利益,更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社會的法律秩序,給社會造成消極的影響。如何在動產抵押權和善意取得所有權之間尋求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平衡呢?我們需要從源頭開始探討。善意取得所有權和動產抵押權之所以會產生矛盾和沖突,筆者認為是由于下面兩個原因:第一是根本原因,也就是形成沖突的根源,在于抵押人沒有遵守已經達成的協定,由于其單方面不誠信、不誠實的惡劣品質,導致了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第二個原因是表面的原因,也就是直接原因:動產抵押中的動產是不能轉移占有的。一些抵押人心里很清楚,處分或者處理已經抵押了的動產是錯誤的行為,但是由于利益驅使或者是一些其它的原因還是會做出錯誤的選擇,給利益雙方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影響和諧社會的建立。如果一些抵押人做出錯誤的行為,比如對已經抵押的動產進行再次的處理,如抵押、出租、變賣等行為,第三方有可能善意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交易產生的所有的風險和損失都應該由抵押人來負責和承擔。代位權是為了保護抵押權人而設定的一種權利,內容大致是這樣的:在開始交易之前,抵押權人可以對抵押人行駛代位權,抵押權人應該首先向抵押人主張就該動產變賣的價格行使其代位權。
追及權和抗辯權是針對善意第三人而言的,行使的條件是抵押權人經過一定的努力之后,其債務仍然
不能從抵押人那里追回,法律賦予善意第三人以應有的、合法的權利。追擊權和抗辯權的行使條件是比較苛刻的,因此需要相關的利益負責人謹慎行使。追及權和抗辯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這兩種制度之間的關系,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杜絕主觀臆斷,用事實證明
具體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客觀的證明永遠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就像前面說的,動產抵押有公示性,登記之后一般會對動產抵押物本身做一定的標記。根據動產當中推動產占有人之間的所有權人,善意取得制度要求第三人去調查這項動產是否是為了出賣人擁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判斷第三方是不是由于真正的善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主觀判斷來決定的,這種判斷帶有很大的主觀性,交易中也存在很大的風險性。我們需要做的是搜集當事人生活中的一些資料和證據,以此為依據來做出判斷,降低判斷的主觀性。
(二)擔保制度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擔保制度。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擔保制度是我們的常態化的一種制度。我們的生活為什么需要擔保制度呢?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大多數對物的處理是合法的,但是也有無權處分他人財物的現象,這種現象是少數的,從這一點來判斷,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價值要低于動產抵押制度,因為善意取得制度的一些主觀性很強。
(三)權利到來的先后原則
動產抵押的制度產生在善意取得所有權之前,這是因為權利到來的先后順序不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如果這兩種制度同時需要保護的話,法律選擇優先保護的制度和權利是動產抵押制度。
通過上述的介紹和闡釋我們可以發現,當下我國的動產抵押與善意取得所有權之間還存在比較大的沖突,筆者通過多年的工作和實踐經驗認為:當善意取得所有權和動產抵押權發生沖突的時候,動產抵押權應該優先,但是也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控制和限制抵押權。換句話說,也就是抵押權人有一定的追及權和優先權,但是善意取得所有權人也應該被賦予一定的權利,這一權利就是抗辯權。這種安排不但是為了能在動產抵押權和善意取得所有權之間尋求一種相對的平衡和制約,更是維護社會和法律的公平和正義的重要體現,實質是為了促進我國法律事業的發展,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 參 考 文 獻 ]
[1]徐斌,師文學.論動產抵押權與善意取得所有權沖突之解決[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0(10):88-91.
[2]王妍.論抵押權實現中的利益沖突與平衡[D].西南財經大學,2011(04):64.
[3]孫鵬,楊會.論動產抵押物的轉讓——兼析動產物權公示方式之調整[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5(02):29.
[4]殷生根,王燕.瑞士民法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08):234.
[5]史尚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J].山西建筑,20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