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一帆
江西理工大學,江西 贛州 341000
西周的婚姻家庭制度是西周禮的組成內容,而西周的禮主要體現了西周的宗法倫理道德精神,以維護西周男尊女卑的等級原則為宗旨。西周非常看重家庭與婚姻在社會上的作用,因而西周婚姻制度的制定是相當完備的,在婚姻的原則、成立的要件、離婚的程序及限制等方面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對當時和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以至于在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都或多或少的影響著各朝各代的婚姻制度的發展。現代婚姻家庭觀念中有許多因素都是和西周的婚姻制度及倫理關系分不開的,西周婚姻制度的探討與研究促進和推動了現代婚姻制度的建立,研究和解讀西周時期的婚姻制度,揭示其深層的底蘊和精華,對今天的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的建設提供了歷史借鑒。
西周的婚姻制度和宗法制度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在《禮記·昏義》記載:“合二性之好”與“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這說明婚姻的實質就是為了宗族的發展和延續,非常重視婚姻的繁育后代的功能,“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就是來源于西周。在宗法制非常嚴密的西周,無后是最大的不孝,不管問題是在于男方還是女方,西周的禮法上就把原因全都歸結于女性,都會采取休妻的手段。另外,西周的一夫一妻制其實就是對應了宗法制中的嫡長子繼承制,一位男子只有一位正妻,所生的孩子是嫡系,擁有了繼承權,劃分了嚴格的等級,維護了大家庭的穩定,對促進西周宗法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西周的婚姻制度的制定也和宗法制度密不可分。在這一制度中,父母對子女有著婚姻管轄權和處置權,體現了封建大家長制下的父母的權威。在宗法制度下,婚姻并不是建立在男女雙方相互愛慕的情況下的,而是由父母選擇婚姻的締結對象,由媒妁充當中間人,采用嚴格的婚姻禮制形式。這體現了西周統治者們用制度約束人們的婚姻大事,用婚姻來維護政權的穩定和社會秩序。
西周用嚴格的禮法規定了門當戶對的擇偶觀,也是西周的統治者們為了維護宗法制而規定的。門當戶對對通婚范圍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通過婚姻的交易達到維護統治階級地位的需求,也是為了保持“高貴”的血統,使得西周的繼承制得以發展。
《禮記》有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這一段話充分說明了西周的周禮涉及了西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西周婚姻制度中,婚姻的締結程序是和“禮”分不開的。另一方面在西周婚姻的解除方面所規定了“七出三不去”,也體現了西周的“禮”與婚姻制度的結合,其實這只是一個民事方面的問題,而西周卻把這一問題通過“禮”的規定加以了制度化,使得婚姻解除方面有了合法的依據。因此,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西周的婚姻制度與“禮”的關系可以說是十分密切的,西周的婚姻制度既是”禮“的一部分,又體現了它的抽象的精神原則。
西周的婚姻制度其實是為了適應西周的奴隸制統治,這為婚姻制度增添了鮮明的政治特色,使其具有強烈的階級色彩。首先,西周的宗族實行大家長制,即宗族里的所有的事都由奴隸制大家長所決定的。就連婚姻也是大家長為了維護貴族階級的統治而進行的一種政治交易。西周的婚姻制度是毫無自由可言的,全部都是由家長包辦和強迫的婚姻,其不是以婚姻家庭的幸福和自由為出發點的,而是為了宗族的發展和血緣延續的需要,其本質還是為了階級的統治。
西周實行“一夫一妻”制度,這一制度看起來是非常具有進步性的,但是究其本質還是為了維護西周統治階級的統治。一夫一妻制有利于統治階級對繼承者的規定,從而有效防止了周以前出現的多位繼承者為了爭奪繼承位子而相互征戰的情況,防止了政權的分散,有利于維護統治政權的鞏固。然而,西周的一夫一妻,只是說一個男人只能有一位正妻,但是并沒有阻止男人納妾,相對于現代意義上的一夫一妻相差甚遠。
西周的婚姻制度可以說是我國幾千年來的婚姻的模型,后期很多的封建王朝都沿用了西周的婚姻制度,雖有所改動,但其本質未曾改變,可見西周婚姻制度的歷史延續性非常悠久。探索西周婚姻制度對后世及對現代婚姻制度和觀念的影響,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現代的婚姻制度,促進現代婚姻制度的發展和改善。筆者通過對西周的婚姻制度與現代婚姻理念的對比和探究,發現現代婚姻在制度和觀念上深受其影響。
(一)西周婚姻制度與現代婚姻理念的區別
1.掌握主婚權的主體不同
西周的婚姻制度中,婚姻主體的主婚權是屬于父母的,婚姻完全是由父母進行控制的。婚姻是否成立,也是在父母的意志下完成的。西周的大家長制在這一方面體現的十分徹底,父親在子女的婚姻上面擁有絕對的決定權。
現代的婚姻制度強調的是婚姻自主,婚姻的決定權不再屬于父母,而是當事人個人為了追求婚姻的幸福和家庭的美滿而自己掌握婚姻的自主權。雖然現代仍然存在著父母包辦婚姻的現象,但是社會法制已經完全提倡婚姻自由、自主,用法律規定了婚姻的自主決定權。
2.婚姻目的不同
西周的婚姻制度是服務于統治階級的,婚姻其實是為了適應宗法制的發展。西周的婚姻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和維護宗族權力的持續,就是為了政治和經濟的效益,幾乎沒有感情的成分在里面,沒有現代婚姻目的的純粹。
現代人們的兩性結合的基礎就是愛情,人們為了愛情而結婚,孩子也只是他們愛情的結晶,孩子是使得愛情更加鞏固的基石。人們不再是本末倒置,把情感和子女的位置顛倒了,愛情才是維系婚姻長久的保障,這一想法是現代婚姻的突出特色。
3.婚姻規范不同
西周的婚姻中強調的是男人是主體,女人是附屬,女人是依附于男人的,包辦、買賣、順從的婚姻規范在西周的婚姻制度中顯現出鮮明的特色。
而現代的婚姻規范主要包括婚姻平等、婚姻自主、婚內感情等,這些規范體現了現代婚姻規范的優越性。在現代婚姻中已經廢除了包辦婚姻和買賣婚姻,結婚是當事人雙方的合意行為,這體現了現代婚姻中的婚姻自主原則。現代婚姻的婚姻自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婚后生活的幸福感,這明顯區別于西周婚姻規范中的宗族效益原則。
(二)西周婚姻觀對現代婚姻觀的影響
現代社會我們推崇自由戀愛,自主選擇結婚的對象,雖然有時也會出現父母選擇相親對象的情況的發生,但是在當今社會的價值觀中提倡的就是自由婚姻制度。其實,在對西周的婚姻制度的研究過程中,盡管西周的婚姻制度存在很多的弊端,但是西周的一些有關婚姻的原則對現代婚姻制度的發展依然有借鑒意義。西周的婚姻制度被統治者們賦予合法性,用禮制加以約束,說明了西周承認婚姻制度的合法性,由于婚姻在擁有社會屬性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婚姻還兼具著自然屬性。
現代的婚姻制度被劃歸到民法的范疇,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婚姻法在社會生活中對調節社會關系所起到的作用,立法者們意識到應給予婚姻法一定的地位。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婚姻關系的主體,即婚姻當事人享有的自主決定婚姻自由和家庭幸福的權利,這一價值觀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對個人的幸福生活,自由選擇甚至是家庭后代來說都是健康有意義的。這充分體現了現代的立法者們從西周的統治者們對待婚姻制度的態度,以及西周的婚姻制度對社會發展的推動的角度,更加的重視了婚姻法的積極作用。并且汲取了西周婚姻制度中精華的部分,發展現代婚姻制度,促使婚姻制度更加的完善。
西周的婚姻制度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婚姻是推動古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陳顧遠在《中國婚姻史》中提到:“婚姻是社會現象同時也是法律現象。”西周的婚姻制度是在奴隸制鼎盛時期建立起來的,具有奴隸制婚姻的特色,婚姻的實質是以民事為中心的,以民事所有權進行發展的。通過對西周婚姻制度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其一,西周婚姻制度存在著許多的局限性,但是在當時甚至是現代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進步意義。其二,西周的婚姻制度帶有很強的功利主義,婚姻就是為了聯系統治貴族之間的利益橋梁,婚姻當事人的家庭幸福沒有得到保障。其三,西周的婚姻制度和倫理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現代婚姻的理念構建,促進了現代婚姻家庭觀念的發展。總而言之,西周的婚姻制度對現代婚姻法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對西周婚姻制度的研究對現代中國的法制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西周的婚姻制度與社會概況來分析,把所得到的結論和現代婚姻制度的發展聯系起來,使得現代的婚姻制度更加的合理化,更加的符合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切身的需要。讓“以古促今”成為現實,這對現代社會秩序的穩定和中國法制的建設意義深遠。
[ 參 考 文 獻 ]
[1]陳莉.禮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彭林.儀禮[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劉毓慶,李蹊.詩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高享.周易古經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鄧仁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胡留元,馮卓君.夏商西周法制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7]曾憲義,王利明.中國法制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8]錢大群.中國法制史教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
[9]肖愛樹.20世紀中國婚姻制度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
[10]馬憶南.婚姻家庭法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1]徐安琪,葉文振.中國婚姻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