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子程
江蘇省司法警官高等職業學校,江蘇 鎮江 212003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刑法修正案(八)》。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刑法修正案(九)》。其中《刑法修正案(八)》第十五條明確規定:將刑法第七十八條第二款修改為:“減刑以后實際執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一)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二)判處無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三)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條第二款規定限制減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緩期執行期滿后依法減為無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緩期執行期滿后依法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第十六條規定:將刑法第八十一條修改為:“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的,可以假釋。國家行刑理念的初衷是讓絕大多數的服刑人員帶著希望改造,所以才設置了減刑假釋政策作為一種激勵。但當前服刑人員已經基本喪失了預估自己合適能夠獲得減刑假釋等法律獎勵的能力。服刑人員勞動作為改造的手段體現了現代刑罰報應、威懾、矯正以及預防犯罪等多重目的,通常人們將服刑人員的勞動歸結為強制性、矯正性和經濟性三大功能。①而現有的勞動報酬制度因為與社會整體經濟水平不相適應所以作用微乎其微。
為何要重視服刑人員的勞動報酬與社會保障制度?以筆者調查的江蘇某監獄為例。該監獄在押服刑人員2635人,各項基本情況如下:首先是年齡分布,18-25歲137人,26-35歲1022人,36-50歲1125人,50-60歲260人,60歲以上91人。81.48%的服刑人數處于26至50歲這一區間,這本應是一個正常公民集中鍛煉和培養自己的勞動技能的年齡段。其次是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67人,小學文化667人,初中文化1309人,高中文化227人,高中以上文化356人。86.45%的服刑人員都是高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更殘酷的是服刑人員自稱的初中文化、小學文化很多并沒有畢業,只是上過幾天課就輟學了。人數眾多的缺乏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的服刑人員在十年之后回歸社會如何立足?這顆潛藏的炸彈埋在被眾人忽視的角落怎能讓得知真相的人得以安睡。
很多人對于服刑人員權利的保障不屑一顧,對提出此類觀點的人嗤之以鼻。他們認為服刑人員因為違法犯罪行為受到懲罰是天經地義的,他們的各項權利就應該被剝奪。況且我國相當一部分地區的人民同樣也集中面臨著勞動技能薄弱、文化水平較低、社會資源匱乏、社會保障不到位的情況。這些正常公民的權益都沒有能夠得到全面的保障和提高何況這些對社會造成過嚴重危害的“蛀蟲”?
(一)保障服刑人員權益,維護監獄的持續安全穩定
監獄服刑人員普遍具有功利化傾向,很容易以“有沒有用、有沒有利”為價值判斷標準。馬克思認為追求利益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動因。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雹谠诜忾]的環境中,難免形成嚴重的監獄人格,又戴著“勞改犯”的帽子,復歸社會后很難在短期內適應社會。有些服刑人員釋放時已經妻離子散,親友對他們也是冷眼相觀,社會對他們更是存有歧視。這些因素導致了服刑人員內心缺乏安全感,憂慮將來的生活。在一起針對短刑期服刑人員共計1028份樣本的調查中發現:第一,年齡越輕越關注勞動報酬,即35周歲以下的短刑犯更為關注勞動報酬,關注率達73.4%。第二,學歷越低對勞動報酬也更為關注,即小學文化的短刑犯更為關注勞動報酬,關注率達到44.1%。第三家庭年收入是關注勞動報酬的重要因素,即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短刑犯更為關注勞動報酬,關注率達到72.2%。第四,月勞動報酬越低反而對勞動報酬越為關注,即勞動報酬酬金50元以下的短刑犯關注率達到42.4%。第五,“三無犯”對勞動報酬的關注度為最高,關注率達到44.3%。第六,有罰金的短刑犯對勞動報酬的關注率較高,關注率達63.4%③
(二)重新理解犯罪成本,明析重新犯罪的原因
監獄押犯中的累犯和二次以上故意犯罪的服刑人員所占的比例很高,相當一部分服刑人員具有犯罪前科,這一問題始終威脅著社會的安全穩定。部分服刑人員甚至是“三進宮”、“四進宮”,這些服刑人員回歸社會后,成為很大的不安定因素,是可能發生違法犯罪的重點人群。監獄、司法所、派出所等一線機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難保萬無一失,這也引起了社會公眾對司法工作的不滿。究其原因,固然有服刑人員頑固的惡習,但是與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也有關系。一些服刑人員有好逸惡勞的惡習,加上他們的犯罪成本低,尤其是那些文化水平較低、缺乏勞動技能、沒有生活保障的服刑人員,選擇再次犯罪完全在意料之中??赡苡腥苏J為犯罪成本低是因為現有的刑罰手段不夠嚴厲,監獄的懲罰力度不夠導致的。但行為和后果是天平的兩端,我們如果只是單純的加強后果這一端的砝碼,不斷推出嚴刑峻法來增加可能的犯罪成本而不去考慮預防可能出現的行為未免過于偏激。并且畸重的刑罰制度對于社會的穩定并不有利。試想一下如果盜竊罪也會被判處死刑,那么每一個盜竊行為被發現的罪犯都會做出本能的選擇:將目擊者殺害。法律的作用之一就是指引和預測人們的行為,如果我們的刑罰畸重,那么不僅不能阻止他人犯罪,反而會激化犯罪分子造成更加嚴重的社會危害。這一點同我們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思想是相違背的。
(三)維護社會穩定,降低重新犯罪率
在向社會普遍提供基本保障的同時可以為正在服刑的服刑人員提供基于其在監獄內勞動生產所得的就業培訓保障。監獄和社會各界并非沒有意識到服刑人員需要進行勞動技能和文化知識的教育和培訓,但一直以來苦于無法找到合適的載體。長久以來的培訓依靠的都是監獄民警的默默付出和社會企業的愛心捐助,無法形成制度化的內容。究其根源就在于學習是需要投入的。學習場所,如教室桌椅等監獄可以解決,但教學內容,如師資技術等則不是靠監獄一家之力能夠解決的。監獄的運作依靠國家財政撥款,用的是每一位納稅公民的錢。要求公民們繳納稅金供曾經危害社會的服刑人員學習勞動技能顯然短時間內不會為社會接納認可。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服刑人員在服刑期間并非無所事事,凡有勞動能力的都會參加監獄組織的勞動生產。既然是生產就有產出,既然有產出就創造了經濟收益。過去我們將創造經濟收益的多少作為呈報減刑假釋的重要參考依據,現在減刑假釋全面縮緊從嚴,那么是否可以考慮將部分產出提出用于罪犯的社會保障和技能培訓。
(一)加快建設科學的勞動保險制度
勞動報酬制度的改革重中之重應當是關于服刑人員的勞動保險。監獄依法組織服刑人員參加勞動,并且提供必要的設備和保障,如果缺乏條件強干硬上那么發生意外監獄作為組織管理方難辭其咎。可是即便監獄管理得當組織有序仍不可能保證萬無一失,管理是為了提高效率降低風險,只是降低而已。即便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親自運營一所監獄可能也無法保證不出現任何意外。在現有制度中服刑人員一旦在勞動生產中遭遇意外工傷乃至死亡,追責的板子必然落在一線的監獄民警身上,賠償的擔子必然落在監獄身上。如果監獄和監獄民警在組織管理過程中嚴格依照規章制度和相應流程操作,那么出現意外應當由勞動保險制度來吸收和消化?,F行《監獄法》中簡單的一句“罪犯在勞動中致傷、致殘或者死亡的,由監獄參照國家勞動保險的有關規定處理”,表面上給予了監獄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實則讓監獄無所適從。沒有底線可以堅守,沒有上限可以參照就能在家屬的無理取鬧、漫天要價和主管單位控制局面、穩定事態的夾縫中一次又一次的討價還價。監獄應當也完全可以對照所在地的最低勞動保險水平結合每一位服刑人員勞動崗位的性質、風險,服刑人員過往的勞動產值和勞動報酬水平為其購買相應的勞動保險。
(二)合理建設全面的醫療保險制度
如何應對監獄服刑人員的就醫問題一直是困擾監獄的老大難問題。2012年北京市某押犯單位罪犯就醫年均每人15.6次,而同期北京市兩千多萬常住人口年均每人才7次左右。如果我們從服刑人員的勞動產出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為服刑人員購買醫療保險,上述問題可能能夠得到有效的緩解。首先,保險本身就具備分攤風險的能力,監獄內的服刑人員不可能各個都身患重病,否則那就不是監獄而是療養院了。通過保險自有的機制可以由多名身體健康的服刑人員“補貼”某一位需要經常就診的服刑人員。同時服刑人員可以依據自己的身體健康自主選擇不同檔次的醫療保險,也可由監獄民警依據服刑人員過往的就診情況為其調整醫療保險檔次,需要經常就診的就選擇較高的標準,身體健康年富力強的也可以選擇最低標準。通過差異化和區別化切實保證在有保障的同時不浪費。并且服刑人員的醫療保險制度一旦出臺監獄就可以拒絕服刑人員及其家屬的不合理要求。
(三)深化建設高效的技能培訓制度
在一項針對547名服刑人員和383名監獄民警的調查中顯示。57%的監獄民警認為服刑人員參加勞動的最大收獲是獲得減刑和假釋的機會,18.6%的民警認為是為了培養勞動意識,養成勞動習慣,10.5%的民警認為是為了學會生產技能,為出監后就業提供條件。而62.3%的服刑人員認為是為了獲得減刑和假釋的機會,18.2%的服刑人員認為是為了減輕因犯罪產生的罪惡感,6.1%的服刑人員認為是為了有事可做,度過刑期。更重要的是86.7%的服刑人員認為監獄目前組織的技能培訓沒有必要,不是他們所需要的,也不是社會所需要的,只是監獄需要的而已。甚至73.9%的監獄民警也認為目前所進行的職業培訓是“一種資源浪費”?,F有的制度有兩個突出的問題急需解決,一是技能培訓流于形式,重點放在短期速效上;二是技能培訓的內容和服刑人員及社會的真是需要脫鉤。
[ 注 釋 ]
①聶晶.罪犯勞動屬性及勞動報酬結構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5(1).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③徐噋,馬立驥.短刑期罪犯勞動報酬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犯罪與改造研究,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