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力
合肥市琥珀山莊靈童幼兒園,安徽 合肥 230061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要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這既是新時代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孩子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將由他們續寫宏偉篇章。因此,法治教育須從娃娃抓起,為祖國美好的明天儲備優秀的法治人才。
思想教育只有從娃娃抓起,才能塑造一個民族的靈魂。正如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之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一個優秀的民族,不僅體現在經濟水平和財富程度上,更需要具備一個優良的品格。而良好的品格,表現為高尚的理想情操、優秀的行為道德、正確的評判是非標準,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幼兒開始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在《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中也談到,“堅持法治教育從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斷增強青少年的規則意識。”
今日的幼兒,既是一名社會成員,也可能是明日的人大代表、法官、檢察官、公務員、教師。從小給予幼兒法治教育,使其了解社會主義法治的內涵、要求,明確自己在法治社會中的定位,長大后才能更好地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化建設貢獻力量。法治教育不僅僅要傳授相關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幼兒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化有形的知識為無形的意識,使其融入到今后的學習、工作中去。這樣全面依法治國就落到了實處,國家必將更為繁榮昌盛,人民生活必將更加美好幸福。
幼兒期是一個人成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時期。幼兒的各項能力、品性都在此階段開始奠基,其身心發展從不確定性開始逐漸定型,易受外界影響,且對社會的認知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幼兒教育既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幼兒期是接受能力的爆發期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兒童的年齡越小,越容易在無意間的互動交往中不自覺地學習知識。家長們經常會有“發現寶寶懂事了”、“寶寶突然就會自己穿鞋了”等感慨。所以適合幼兒的教學方式主要應是非正式、非結構性的教育,潛移默化地灌輸各種知識和意識。
(二)幼兒期是人格健全的關鍵期
幼兒時期,孩子的個性品質開始萌芽,并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逐漸成形。此時幼兒的人格培養可塑性強,其自我評價尚未建立,常以家長、老師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家長、老師說“好”,就是“好”;家長、老師說“壞”,就是“壞”。若是在這個時期對幼兒施以正確的引導,塑造良好的個性、品質,其一生都受益于此。心理學家發現,在兒童的黃金教育期受過正確品德培養的孩子,往往能在未來的學習成績和人際關系方面有出色表現,相反若在這個時期形成一些不好的個性品質或行為習慣,以后就很難糾正,也難以成材。
(三)幼兒的理解能力有限
理解能力是指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達到何種程度。幼兒處于最低級的知覺水平的理解,只是通過觀察物體的表面形態和現象,知道它“是什么”,無法對“為什么”進行認知。這就需要教師、家長去引導他們了解物體內在的性質,理解周圍環境、社會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
基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幼兒教育的特殊性,幼兒園應選擇現代法治體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滲透,在孩子們的心靈土壤里播下法治的種子,并科學澆水施肥,以期枝繁葉茂,塑造出未來的法治人才。
(一)明確法治教育的主要內容
“什么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怎么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需要幼兒們知曉的。“什么是”學的是理論,通過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基本內涵的學習,讓幼兒在腦海里刻畫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應有模樣,為今后的努力提供奮斗的方向。“怎么樣”學的是實踐,通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基本要求的學習,讓幼兒知道自己在法治社會中的定位,能為法治建設做些什么。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涵包含“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1]這五個方面,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論體系,很好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理論問題。而“怎么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國家,這是個系統工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了具體路徑: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2]
(二)多種形式開展法治教育
基于法治教育內容的“高大上”,幼兒園應結合幼兒教育的特點,努力探索多種路徑,生動活潑地開展幼兒法治教育活動,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法治教育。
首先,課堂教學中滲透法治內容。幼兒如同一張白紙,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根據幼兒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和引導他們的法治意識。比如,在每周莊重的升旗儀式中,教師可安排幼兒輪流主持,充當升旗手和護旗手,培養幼兒的愛國意識。在教唱兒歌時,教師可以把“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編排進去,讓幼兒在朗朗上口的韻律中增強安全法治意識。在講故事時,教師可以讓幼兒角色扮演“狼來了”“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通過正反兩面教育,讓幼兒知道誠信的重要性。在學習認知物體時,教師可以提問“我們去外國旅游,能不能把好吃的外國水果帶回來?”,通過否定的解答,讓幼兒樹立守法意識。
其次,把法治教育融入隱性課程中。我們既要重視課堂教學,還應關注班級、幼兒園內的學習環境。除了正常的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之外,還存在著諸多對幼兒學習造成影響的因素,即隱性課程。[3]例如,環境創設時,可以用幼兒喜歡的黑貓警長系列漫畫為主題,讓幼兒感性認知警察執法;可在閱覽室投放幼兒誠信畫冊,通過諸葛亮七擒孟獲、司馬光誠信賣馬、張良守
諾獲兵書等誠信故事傳遞誠信文化,培養幼兒遵紀守法意識;可在園內走廊張貼法律法規重要解讀,讓幼兒感知法律的進步。用自主閱讀取代說教式宣傳,能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洗禮。
最后,為幼兒共同織就“三位一體”的法治教育網。自“三五”普法以來,全國大、中、小學全都開設了法治教育課程,聯通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法治教育網絡正在不斷完善。學齡前的幼兒,也應接受法治啟蒙。幼兒園應努力探索幼兒法治教育的新模式,發動家庭、社會力量參與,共同為幼兒的健康茁壯成長付出不懈的努力。幼兒園可以組織班級活動,鼓勵幼兒誦讀傳遞法治正能量的故事;可以把有法治教育經驗的家長請進來,為孩子們講上生動的一課;還可以帶孩子們走入警營、法院,切身感受嚴格執法、公正司法。
中國的法治實踐驗證著這樣一個道理:只有將法治觀念植根于民心,人人尊法、知法、守法、用法,法治中國才會形神兼具,行穩致遠。讓我們從娃娃抓起,努力培養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 參 考 文 獻 ]
[1]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讀本[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9.
[2]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2014-10-23.
[3]靳玉樂.教學論叢書——潛在課程論[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