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和
玉環市公證處,浙江 玉環 317600
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不僅包括法律制度,也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和過程。
“五水共治”是修復山水生態的重要舉措。從政治意義看,就是抓深化改革惠民生;從生態作用看,就是抓綠色發展優環境;從經濟效益看,就是抓有效投資促升級;從文化建設看,就是抓現代文明樹新風;從社會維穩看,就是抓平安穩定促和諧。“五水共治”需要法制的保駕護航,它所涉及的法律制度,包括《水法》、《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城鄉規劃法》、《河道管理條例》以及地方性水系河道保護條例在內的法律法規。這些涉水法律法規,強調的是法律形式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1],體現的是廣大人民群眾惜水、愛水與宣傳治水、執行與監督法制法規的精神得到全面貫徹的自覺性。
“五水共治”的法制意識,是復雜社會意識系統之一,程序與規則意識是基礎,權威與義務意識是核心,涉及靜態、動態與意識形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靜態上的法律和制度,分別是《水法》等國家法律與《浙江省河道管理條例》、《浙江省水資源管理條例》、《浙江省節約用水辦法》、《浙江省防汛防臺抗旱條例》等地方性法規,是國家機關制定的嚴格執行和民眾必須遵守的法律制度,而且體現了國家依法進行治理的一種方式和原則,是不可觸碰的底線;二是動態上意味著普法宣傳、執法力度、守法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的有機統一,其中心環節是依法辦事,執法必嚴;三是表明“五水共治”的法制觀念,已經從民眾的有意識層面進入無意識層面,使法制貫穿于民眾的一言一行,形成了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涉水法律法規的規范行為。一句話,具有“五水共治”法制意識的人,不僅能做到不犯法,而且能做到積極宣傳相關水的法律法規,自覺維護涉水法律法規的尊嚴。
增強民眾“五水共治”的法制意識,就是積極參與各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組織的由廣大人民群眾等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的“五水共治”行動,本著強烈的惜水、愛水與治水意識積極保護水資源,切實維護人民群眾享有山青水秀資源的權益,堅持維護區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公證人的義務就是幫助當事人正確理解各種影響因素和風險的前提下,由當事人自己作出選擇和決定[2]。
“五水共治”涉及的工程承包、證據保全、現場監督、水資源保護合同等方面的公證,是公證業務與服務能力的開拓與提升。“五水共治”涉及最多的是沿河土地與建筑,民眾最關心的也是土地與建筑,公證介入有助于預防和化解土地使用權與“三改一拆”的矛盾,從而維護社會穩定。
“五水共治”需要公證發揮獨特作用。比如,相關大型水利招標項目,投標單位眾多,每家單位都需要進行技術打分,對公證服務要求高。既關系到嚴格按照招標文件要求,認真審核投標人資格、保證金交納情況、標書密封情況,并對到場情況進行及時記錄;又關系到匯總評委的各項打分,對各單位的技術資信分以及商務報價得分進行復核,以保證整個招投標活動公開、公平、公正。還有,沿河相關涉水企業,比如污水處理廠,涉及采用某公司的ABFT(曝氣生物流化池)工藝,因為設計缺陷,影響了過水效率和排污能力,水質未能達到設計要求,當地政府決定快速完成新的工藝改造。但在改造之前,廠方覺得有必要將證據保全下來,以便日后和負責改造方公司交涉。其中的證明證據涉及現場拆網清淤過程,需要用攝像、照相、文字等方式全程記錄,并對設備存在的缺陷拍照留存,并予以出具公證證明。
以上的事例具體說明,公證作為一項預防性的法律制度,具有服務、溝通、證明、監督等職能,其正確的介入“五水共治”活動,可起到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的積極作用。
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美麗中國夢”,是我們黨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而做好公證工作、實現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穩定,既是和諧社會的保障措施,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五水共治”恢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可持續發展,是統籌美麗鄉村與新型城市化發展的集中體現。
公證服務的價值,源自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第三條規定,公證機構辦理公證,應當遵守法律,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
——有利于維護穩定。穩定是基礎,特別是在當前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糾紛凸顯甚至激化,平衡各方利益關系維護穩定,是其首要任務。通過提供公證服務,妥善解決因體制、機制、制度而引發的矛盾糾紛,保障和促進社會各項改革順利開展。
——有利于水資源利益平衡。一河流暢,上下清澈,灌溉觀光,公平分享。但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水資源及沿河的各種利益關系錯綜復雜,不少是涉及到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公證已經成為利益關系必不可少的“調節器”。
——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美麗城鄉,離不開科學發展,更離不開依法制裁違背涉水的誠信行為,公證得力,有利于營造公平、競爭、有序的發展環境。
在深入服務“五水共治”的具體行動中,充分發揮公證的前置性預防功能,依法代理涉及水污染、水利建設、水務糾紛和“三改一拆”等領域的案件。
以浙江省玉環市公證處為例,幾年來,主動參與市政府統一部署的對玉環主要河道開天河下游垃圾回收部的整治清理。這一垃圾回收部由于是來自安徽的30多人參與垃圾回收的地段,人員分布十分復雜,而且經營長達10余年,在當地戶棚區有一定勢力,所以一度處理成為棘手問題。在整治行動期間,公證主動介入由市行政執法局、公安、土地、電力、環保、工商等部門組成的執法行動,對整治地段的標的物進行證據保全,為以后化解這一棘手問題,保存了依據。
通過依法執業,公證執業,誠信執業,做好“五水共治”工作中證據保全公證、合同協議公證、現場監督公證、工程項目招投標公證等服務,在預防和減少各類法律風險的同時,取信于民、取信于社會,有利于實現法律效果、社會效果與政治效果的有機統一。
公證就是誠信的化身和代名詞。誠信是公證的核心,公證依賴于誠信,二者相輔相成,進而升華為社會的公信。公證的公信力是指社會對公證制度的信任度,主要表現為對公證活動以及公證活動的成果——公證文書的評價、認可和接受程度,它是公證制度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
公證的質量是公證工作的生命線,是體現公證公信力的最基礎、最核心的關鍵。如何提高公證服務“五水共治”工作的公證公信力?以下三個方面不可忽視:
一是體現公證人員的道德素養和執業水平的服務。按照工作流程要求,選派政策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公證人員及時辦理“五水共治”公證業務。比如,開展說服農戶的思想工作。農民對政府的宣傳、解釋不理解不相信的,可由公證機構去溝通說服。仍然不能說服的,則引導他們通過合法的途徑表達和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不違法阻撓“五水共治”活動。
二是體現公證處有著完善的內部管理機制。參與與組織宣傳一步到位,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平臺,加強《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與水環境整治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積極推進“五水共治”的法制氛圍。開展水環境整治法制宣傳講座,增強企業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意識,積極為“五水共治”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積極開展“五水共治”專項活動,精心謀劃、周密部署,有著明確的公證服務方向與目標,做到搶占先機、不失時機、主動跟進。及時派出公證法律顧問團,深入水環境治理重點企業、重點區域進行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了解公證法律服務需求,推進公證服務“五水共治”工作的規范化和陽光化。
三是體現堅持抓住公證質量與效率兩個環節不放松。具備規范的行業自律和監督、懲戒制度,具有“五水共治”公證事項的質量監控力度,嚴格落實投訴查處、錯證責任追究制度,發現錯、假證嚴肅查處,確保公證文書真實、合法、有效,在規范的辦證程序中深化質量意識,以高質量的公證取信于民、取信于社會。具有完善的辦證規則,不存在公證各環節的隨意性。實行即辦即報制度,及時推廣公證服務“五水共治”的典型經驗。為及時了解公證服務“五水共治”工作的動態,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及時總結推廣公證服務“五水共治”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以點帶面,提高公證服務的整體水平。通過公證綠色通道提高公證服務“五水共治”的工作效率。不斷強化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態度,做到主動服務、熱情服務、便捷服務、優惠服務、延伸服務,減免公證費用;建立和完善公證服務“五水共治”工作機制,對急辦事項開設綠色通道,實行上門服務,切實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提高工作效率。
公證服務在“五水共治”行動中,當初并不為民眾所了解和熟知。隨著“五水共治”活動的深入,當事人在辦理涉水公證時,才對公證服務與“五水共治”的關系、對水資源、水環境的保護,有了初步認識。“五水共治”法制意識的增強,表現為民眾從內心相信并接受法制意識的內涵,將其納入自己的態度和價值體系。
民眾“五水共治”法制意識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強化、不斷深入的漸進過程,要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通過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機制才能促進形成,還要根據各地實際,進入調整、普及與強化,才能形成民眾普遍自覺的“五水共治”法制意識。
[ 參 考 文 獻 ]
[1]鄭權.論司法介入對有限責任公司股利分配制度的完善[J].法制博覽,2018(09):6-9.
[2]艾玲.淺議公證業的社會公信力[J].知識經濟,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