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兆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綠色原則是現已生效的《民法總則》明文規定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民法總則》的亮點之一,該原則要求人們在進行民事活動時,要從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綠色原則的確立是我國立法體系中的重要事件,其基本原則的地位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和要求,具有跨時代的代表意義。
從古至今,中國是一個典型的以農耕為主的國家,奉行中庸之道,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作為傳統的以農業勞作為生的國度,一直強調依靠自然,順應自然,和自然和諧共處,因而在傳統的中國法律中就一直體現出對小農經濟的重視和保護。這些都是隱藏在傳統中國法律中的環境保護的觀念。進入工業時代以后,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的主旋律。但是同時,被人們忽視了的環境問題日漸凸顯出來。我國從開始改革開放至今的四十年里,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經濟也快速穩定持續增長,但近年來,環境問題卻頻發。各種自然災害的爆發,霧霾、揚塵等氣候已經進入我們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之中,甚至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工廠污水排放造成河流污染,濃煙排放造成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屢見不鮮,當今環境問題愈發嚴重,一些地區環境惡化問題嚴重。“先污染,后治理”的環境治理觀念雖是由常年經濟發展模式的慣性思維形成,但是由目前的形式足以看出該治理模式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近年來,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的理念。同時,中國地大物博,自然資源種類豐富,但是我國也是一個人口大國,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范圍內都處于靠后的位置。加之最近幾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大量資源浪費的情形,如不及時遏制,將給我國的資源帶來巨大的挑戰。面對環境污染和資源不足兩大嚴峻問題,我國自進入21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著力強調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將綠色原則寫進法律之中已是大勢所趨。
盡管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呼聲甚高,但是因為民法的私法性質,在《民法總則》的基本原則中對綠色原則進行規定也有不少爭議。有些學者認為,民法僅應當對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進行規定,而對于環境的保護應當留給公法加以規制,因而認為“綠色原則”在民法基本原則中的出現是對《民法總則》的污染。正是因為有如此多的爭論,“綠色原則”寫進《民法總論》中的過程也是幾經波折。
徐國棟教授最早在自己主編的《綠色民法典草案》中就曾將綠色原則闡述為“當事人進行民事活動,應遵循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尊重其他動物之權利的原則。”①在《民法總則(草案)》的第一次審議稿中,綠色原則被放在第一章的基本原則中,除應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外,還要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同時在民事責任一節中還專門將“恢復原狀”和“修復生態環境”增加為對應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而后在第二次審議稿時,綠色原則將“保護環境”改為“保護生態環境”,還將“修復生態環境”從民事責任承擔方式中刪除,僅留下“恢復原狀”。后來仍有不少全國人大代表表示反對,例如吳青代表就曾在研討會上建議刪掉綠色原則,因為綠色原則的出現可能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民事法律糾紛,同時還給經濟生活留下很多不確定性,更是讓公法與私法的關系和尺度變得難以把握。同時,還有不少的常委會成員提出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值得提倡,但應當被放至民事權利一章進行規制。因而在第三次審議稿的時候對綠色原則進行了較大的修改,不僅將其從基本原則中移至民事權利這一章節,而且將條文改為“民事主體行使民事權利,應當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是三審稿引起了更大的爭議,以梁慧星為代表的很多著名民法學家認為,綠色原則放至民事權利章節后,將保護環境等行為變成一種公共義務,不具有太大的規范意義,不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實際需要。最終,在全國人大的終稿中,綠色原則重回基本原則一章并最后通過。
綠色原則在《民法總則》基本原則中的一波三折,顯示了其被確定為原則的不可替代性,體現了民事主體和司法機關在進行各項活動時都必須遵循綠色原則基本準則的必要性。②據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各級法院新受理的環境案件數量為87019件,2017年案件數量還在穩步上升,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環境受污染賠償案件。③由此可見,在民法中對環境保護進行規定已是現實的迫切需求。筆者以為,對于民法中綠色原則的理解不應當僅限于民法的基本要求,而應當將其置于更大的背景進行解釋。對社會而言,綠色原則中包含的保護環境和珍惜生態資源的價值理念具有十分積極的價值,其對于解決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歷史難題提出了明確的解決方案,也為如何應對各種不良天氣制定了應對之策。綠色原則將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問題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既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以促進經濟的健康快速穩定的發展,也能逐步選擇污染小、節約能源的新產業。同時,民法是一門包羅萬象的法律,綠色原則的加入讓民法這個動態、開放的法律體系更為完整,有了更深刻的時代意義。④對個人而言,綠色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實際上是將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納入了私法的規制范圍,將其與民事主體從事的活動及其自身利益相關,能更有效地對其行為進行約束,能強化其保護環境的意識,樹立節約的自覺性。
就目前而言,雖綠色原則已經成為《民法總則》中的基本原則之一,但是其形式意義依然大于實質意義,主要是宣示效果本身。因而為了更好地落實綠色原則,在未來我國法律體系的建設中應該更多地制定有關細則保障其實施。
首先,應當注意理清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同違反綠色原則的行為之間的界限和區別,明確兩種機制的適用范圍。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和綠色原則設立的初衷相似,都是為了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因而在出現的案件中會有類似和重合的地方。在我國立法中,自2012年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設立以來,其發展已日趨成熟,綠色原則雖剛出臺,但未來應當會被適用于更為寬廣和細微的法律案件中,應當將兩者適用范圍進行區分,以便二者在整個法律體系中更為和諧。
其次,綠色原則不能只成為基本原則,在日后民法典的編纂過程中應在部門法中細化其規則。在侵權編中應當設立相關破壞環境的案件類型及其責任分配方式,在物權編中應明確自然資源的地位,在合同編中應將綠色原則相關的交易方式納入一般合同的范圍以實現類型化。
最后,應在《公司法》等法律中配套完善相關基本指導思想與責任承擔制度。雖然綠色原則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但眾所周知,企業若是不按照規定排放污水、廢氣,將會對環境造成毀滅性的傷害。為了整個環境的保護和法律體系的統一,在商法領域內亦應逐步確立保護環境的指導思想,明確公司應當承擔的責任。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綠色原則成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是時代的要求,但我們不應讓其成為孤立的指導原則而不具有實際意義,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對于其系統的完善和建設將對我國法律體系的完善有著重要的作用。
[ 注 釋 ]
①徐國棟.綠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3-4.
②王瑋,童克難.民法典主脈注入綠色基因[N].中國環境報,2017-3-13.
③呂忠梅,張忠.民環境司法專門化與環境案件類型化的現狀[J].中國應用法學,2017(06).
④蔡遠濤.淺議綠色原則在民法中的適用[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