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琪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黨的十九大以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我們各行各業都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破產重整制度不同于傳統的破產清算方式,面對未徹底喪失存續價值的企業而言,利用重整方式,使其“浴火重生”,最大程度的平衡社會各方利益,已經是今后破產法的發展方向。
(一)重整程序啟動不適當,造成資源浪費
當前,國家大力提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我們應當認識到,破產重整制度并非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金油”。對于一些無法通過重整程序進行挽救的“僵尸企業”而言,破產清算無疑是最好的淘汰落后產能的方式。然而,在實踐中,常常一些地方出于多方面的考慮,盲目利用重整方式,逃避破產企業的清理,反而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缺乏專業人才隊伍以及提前預估,缺乏對企業挽救價值的準確判斷,過分樂觀的預估了重整所需耗費的精力與時間。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當前重整程序的啟動仍然缺乏制度約束及準確判斷機制。
(二)破產審判時間周期長,耗費精力大
我國破產法并沒有對重整時間做出明確固定,傳統的破產審判模式,如破產企業想要通過重整方式挽救困境,提出申請,到重整計劃的通過,需要經過一系列程序,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這大大增加了重整計劃通過的難度及成本,且拖慢了重整的效率。
(三)政府干預權利過大,法院功能受限
由于破產程序的特殊性,在實踐之中,企業的破產過程往往離不開政府的干預,雖然能夠起到促進破產程序進行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法院的職能及作用。而由于目前我國缺少專業的破產重整的法官隊伍,也對于破產重整案件中實現司法機關的主導權極為不利。
(一)建立完善的企業識別機制①
為避免資源的浪費以及重整程序啟動的無序,在重整程序啟動前,應當通過完善的企業識別機制來避免重整制度的濫用導致的無序狀態,讓重整制度真正起到挽救危困企業的作用。最高法可以通過司法解釋的方式,讓在司法實踐中產生的經驗以及方案發揮效用。對此,建立有效的辨別機制是關鍵,重整不應當成為個別人減債和權益尋租的工具,而應當是企業經營調整的手段。
(二)發揮信息化建設作用
在重整實踐中,信息化建設和大數據分析不僅可以有效的提升法院對于重整企業的識別能力,更能夠有效的防范企業重整過程產生的一系列風險,通過數據分析方式,為司法實踐提供統一標準,最大程度的保護破產債權人的權益。在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分析有利于在企業重整實踐中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實現重整計劃的成功。更有利于建立科學的數字化破產識別機制,有效辨別重整的可行性,防范可能引發的風險和危機。
對于重整周期而言,利用互聯網方式,在信息化平臺實現債權人與債務人企業的溝通,突破了時間以及地域的限制,能夠大大提高重整的效率以及實踐,并減少成本的支出,這一方式已經被多地的法院所重視。因此,在信息化時代,作為司法機關,建立信息平臺,將數據化引入破產重整司法實踐之中十分必要。
(三)法院對重整程序進行監督并主導
法院決定著重整程序的開啟等重大事項,同時也扮演著中立的“裁判”的角色,對各方當事人的利益進行協調和平衡。在重整以及破產財產的分配過程中,涉及到各方主體的利益,而重整程序正是破產程序中最為典型的以分配正義為尺度來調整參與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和損失承擔的一種制度。這就要求了法院對于整個破產程序必須具備審時度勢的能力,從整體的角度來分析破產程序可能給各方帶來的影響以及利益分配的情況。其表現為:決定重整案件的受理、決定申請人是否可以延期提交相關重整計劃、管理人在法院的監督下自行管理財產和營業事務、控制整個重整程序進程。
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與法院之間應當對權力進行厘清,對于重整程序的啟動而言,政府可以推動其過程的進行,但過多的干預不利于法院作用的發揮,更不利于重整制度的長期發展。同時,法院應當對專業人才隊伍進行培養,建立我國專門的破產法官隊伍及法庭,促進破產制度的有效運行。
重整制度的司法實踐的優化和升級勢在必行,目前已經初見成效,作為司法機關,應當不斷探索適應社會發展的重整模式,創新重整方法,將優秀經驗不斷推廣,才能夠真正讓破產重整制度發揮作用,實現各方利益主體的衡平。
[ 注 釋 ]
①賀小榮.破產重整的司法實踐與發展方向[J].人民法治,2017-11-14.
[ 參 考 文 獻 ]
[1]杜萬華.“僵尸企業”怎么“破”?[Z].央視財經,2018-3-22.
[2]最高法:破產重整要改變重清算輕重整的觀念[N].法制晚報,2017-11-15.
[3]專訪王欣新.破產重整制度的發展與完善[J].人民法治,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