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泊舟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0
測謊技術涵蓋了偵查學、審訊學、心理學、神經學等多門學科,又被稱之為心理測試技術[1]。2001年3月,北京市公安局出臺了一部關于心理測試應用的規程,開辟了我國心理測試技術在實踐中應用的先河,之后越來越多的法院在審判中將心理測試技術的測試結果即測謊結論作為判案的依據。
隨著測謊技術的發展,司法機關開始嘗試運用測謊技術輔助認定案件事實。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并沒有承認測謊結論的證據資格與證明力,采信測謊結論仍缺乏法律依據。這造成了立法與司法實踐的脫節。因此,為了破解測謊結論在司法實踐中的困境,需要先對測謊結論是否具有證據資格進行分析。
從證據的客觀性、合法性和關聯性的角度出發,筆者認為測謊結論具有證據資格。
首先,在測謊過程中,若技術人員提到的問題與被測人員有關時,被測心理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使其呼吸、血壓及體溫等方面產生了一系列生理反應,而這些生理反應都是由人體神經系統所控制。測謊設備會及時捕捉這些生理反應并上傳到電子設備中,計算機精密地記錄這些生理數據并繪制出圖譜。技術人員依據圖譜進行分析,最后得到測謊結論。不難發現測謊結論是對被測記憶痕跡及其生理反應的客觀反映,因此測謊結論是具有客觀性[2]的。
其次,須明確測謊的目的是為了協助司法人員查清案件事實。測謊過程中對被測詢問的問題是圍繞案件事實設置的,與案件事實存在密切聯系。再者,測謊結論是通過分析被測在回答與案件的事實相關問題時在測謊儀上記錄的生理參數所得出的結論。故測謊結論具有關聯性的。
最后,測謊是在雙方當事人同意的基礎上,完全按照規定程序進行的。整個過程是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不存在欺騙、脅迫、引誘等情形①,也就是說,通過測謊形成的結論其來源合法。從形式上看,測謊結論是以特定的書面形式表現出來,包括技術人員的簽字蓋章以及鑒定機構的蓋章,并附有鑒定資質證書復印件,質言之,測謊結論形式同樣合法。
綜上,測謊結論具有證據資格。
筆者于2017年11月4日在北大法寶網以“測謊”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檢索到案例與裁判文書共3473份,其中民事案件3363份,遠超刑事案件的78件。筆者從中隨機抽取了51個案件作為樣本,其中當事人申請測謊的案件為50件,1件是法院主動建議測謊,說明在民事司法實踐中測謊不僅得到了當事人的支持,甚至是法院的支持。測謊結論得到采信的數量只有8件,但足以證明前述結論。
此外,申請或建議測謊的原因主要是查明案件關鍵事實的證據比較單薄,需借助測謊來鑒別當事人陳述或證人證言的可信度。而在法院予以采信的這8起案件中,采信測謊結論的理由主要包括:(一)測謊結論與其他證據能夠相互印證;(二)根據對測謊結論和其他證據的綜合分析判斷,一方當事人關于爭點陳述的可信度高于另一方當事人;(三)心理測試是反映被測者真實性問題回答時的生理變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測謊結論可以對現有證據的可信度和證明力起印證、加固作用。由此可發現測謊結論有助于提高證據的證明力。
綜上,民事司法實踐中法院對于測謊結論是否具有證據資格的答案是肯定的。法院采納測謊結論也證明了其確實起到了輔助司法審判的作用,同時指明了破解測謊結論在實踐中困境的方向。
前文已明確測謊結論具有證據資格,在民事司法實踐中得到了運用甚至被法院采信,但采信率依舊不高,則暴露出目前測謊結論在民事司法實踐運用中的最大不足:立法滯后。
當前,我國并沒有關于測謊結論定位的相關法律規定,筆者認為測謊結論可歸于民事訴訟證據中的鑒定意見。“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是法庭審理案件的原則之一,也就是說法官運用測謊結論認定案件的事實,必須要符合法律的規定。我國測謊結論的法律地位模糊,而測謊結論在一些案件中又被作為了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因此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為使民事訴訟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有必要明確測謊結論的法律地位。即使出于立法技術的考慮,不便在民事訴訟法中將其規定為證據的具體形式,筆者認為將測謊結論納入鑒定意見的范疇方為上策。
社會矛盾日益復雜,民事糾紛的類型也越來越多樣化。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有時候會遇到證據不全,不能認定案件事實的情況,若測謊結論能對案件事實的認定起到作用又何嘗不可一試呢?司法實踐中已有采信測謊結論的案件,改變測謊結論目前的雞肋狀況則是勢在必行。
[ 注 釋 ]
①若被測試的對象在過程中是因受到欺騙、脅迫或者引誘等情形而形成測謊結論的,依法應當予以排除.
[ 參 考 文 獻 ]
[1]伍伯欣.犯罪心理學測試技術及其研究[N].人民公安報,2009-7-1.
[2]常怡主編.民事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