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雪斐
惠州城市職業學院,廣東 惠州 516025
我國政府采購的相關法律法規為保護供應商合法權利,賦予了其質疑和投訴的權利,并規定了質疑投訴的期限,以及采購人及采購監督管理機構的處理程序和期限。但是對于超出期限的質疑,目前的法律規定并未明確其效力,也未明確具體的處理方式。
在實務操作中,對超出期限的質疑,通常的處理方式是,依據《政府采購法》第52條和《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第53條的規定,不予受理。未在法定期限內進行質疑依法是可以預見具有不利法律后果的,質疑供應商仍超出期限質疑,事實上是對自身權利的一種放棄,因此不予受理,是符合法律邏輯也是適當的。
但在實務中,對供應商已超出期限的質疑,有采購人仍在法定期限內給予書面答復,并引發質疑供應商對書面答復不滿,在法定期限內向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投訴,監督管理部門在審查投訴時才發現質疑超期的情況。此時作為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如何處理?此問題法律目前并無明文規定,監督管理部門在處理過程當中,將會面臨這樣的困境:
第一,質疑已經超出期限,法律未直接規定其無效,在招投標文件亦未規定其超期無效的前提下,超期的質疑不必然無效,采購人進行答復,即承認了此質疑的有效性。
第二,在此前提下,質疑供應商因不滿答復提起投訴。若依照相關法律規定,對質疑答復不滿在法定期間內投訴的,監督管理部門應給予答復。對不滿采購人答復的投訴予以處理,這是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履行監督政府采購過程職責的體現。而采購人對超出期限的質疑進行答復,行為本身又與法律規定不相符合,若監督管理部門對投訴給予答復,則法律關于質疑期限的規定在此時有失效的嫌疑,監督管理部門又不應當任由此種情況發生,而應當履行相應的監督職責。于是尷尬的局面產生了,監督管理部門若繼續處理,容易導致立法目的落空;若駁回投訴不予答復,又沒有直接的法律依據,容易使監督管理部門受到質疑供應商關于違反法定程序處理投訴的異議。
因此,對于政府采購中的超期質疑,對于違反質疑規定的投訴,立法上應當對處理程序進行規定,明確其處理程序,如此才能形成嚴謹的規范體系,讓職能部門在處理時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在法律尚未修定完善之前,在沒有明確法律規定的前提下,對于此問題的處理,筆者認為,可以適用《政府采購投訴處理辦法》(下稱《處理辦法》)第11條的規定,書面告知投訴人不予受理,并說明理由。原因有三:
第一,從立法原意看,政府采購相關法律法規之所以規定質疑期限,一方面是為了防止供應商濫用權利,利用質疑損害其他供應商的正當權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維護政府采購交易的穩定性,維護正常的社會效率,防止有限行政資源的浪費。盡管過期的質疑被答復了,從立法原意的角度看,此種答復和處理并不是立法者所贊同的,也不符合法律保護各方權益的平衡。因此,對于答復的行為,應持否定的態度,并對此行為進行糾正。但由于質疑答復已經發出,且法律并未明文規定答復可以撤回,因此質疑答復無法撤回,不當行為的糾正不可能由采購人本身作出,只能通過監督管理部門對投訴的處理來完成。
第二,從現有法律規定看,《處理辦法》第10條第2項規定,投訴人提起投訴應當符合“提起投訴前已依法進行質疑”的條件。此處,除設置了質疑的前置程序以外,對質疑的合法性也進行了規定,強調了“依法質疑”,而超過期限的質疑,本身就與《政府采購法》的第52條的規定有沖突,從嚴格意義上說,不算是“依法質疑”,因而不能完全符合上述法條的規定,可以認為該投訴不符合上述法律規定,從而可以適用第11條第3項,關于“投訴不符合其他條件的,書面告知投訴人不予受理,并應當說明理由”的規定,對投訴不予受理。
第三,從法律邏輯上看,投訴的受理與答復,以質疑的依法完成為前提,存在邏輯如下:質疑供應商期限內質疑——采購人期限內答復——產生投訴的權利——期限內投訴——期限內受理答復。而超出期限的質疑,本身就不符合此法律邏輯中“期限內質疑”的基礎,因而不應當進入到“采購人期限內答復”環節,更無法進入到“產生投訴權利”的階段,因此雖然超期質疑獲得了答復,但是采購人予以答復本身就違反了此程序的邏輯,不能據此獲得投訴的權利,因此該投訴被受理是沒有邏輯支撐的。
綜上所述,政府采購中對超出質疑期限的供應商質疑給予答復后,因答復不滿而提起投訴,其處理方式目前法律無明文規定,應當對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梳理和完善。而從立法原意、現有法律規定的推斷和法律邏輯分析,應當對此投訴采取不予受理的處理,更為妥當。
[ 參 考 文 獻 ]
[1]王叢虎.淺析政府采購質疑投訴的性質定位及制度設計[J].中國財政,2017.17(總742期).
[2]關微,張丹.政府采購質疑和投訴的處理[J].中國招標,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