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慶航 李嘉楠 張 甜 袁康宇 陶 輝
宿遷學院法政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高校網絡輿情判定方法多是通過參考王來華《網絡輿情的變動周期和熱點表現》一文,該文對輿情,網絡輿情概念的判定思路和組成要素,將其放在高校這一語境中解釋,從而獲得高校網絡輿情的概念。該文中所定義的網絡輿情,是指在一定社會公共事務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產生,發展和改變,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國家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這種定義富有探索性,這不僅肯定了王老師對輿情概念的首創貢獻,他的思路和構成要素,為后人提供的方向,并且縮小了輿情定義的外延,將民眾意愿限定為民眾的社會政治態度。劉老師進一步的完善了王老師的輿情定義,提出了輿情,是指由個人以及各種社會群體構成的公眾,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空間內,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所只有的多種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劉老師不僅擴大了輿情定義的延伸,將民眾意愿豐富為公眾的多種感情,意向,態度和表現交錯的總和,將客體設定為社會公共事務。從而進一步提出了網絡輿情的概念。網絡輿情就是表達和傳播的各種不同感情,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其介體就是互聯網。劉老師對于輿情,網絡輿情的定義為后來研究高校網絡輿情的學者認可,引用和改良。學術界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定義也呈現出結構清晰化,內容具體化兩大特點。高校網絡輿情結構清晰,主要由主體,客體和介體三要素構成,而且還是先主,再介,最后客的順序。并且高校網絡輿情的概念較為明確,呈現出詞語的概括形式和,如感情,意愿,態度,意見等。高校網絡輿情定義具體化,主要表現為三方面。第一。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為因高校學生為主體的群體,這種說法還是比較準確的,相較于主體為高校學生,還有主體為高校師生的說法。這種說法不僅是對高校學生生產輿情數量貢獻的肯定,還肯定了除高校學生以外的社會人在高校語境中的對網絡的評論發表看法的權力。高校網絡輿情的介體應為互聯網,但是有些學者認為高校網絡輿情的介體應為校園網,可是互聯網相較于校園網這個局域網是廣域網,并且廣域網的范圍很大,其中也就包含了校園網,因為互聯網的覆蓋面積就比校園網更廣,使用廣域網的公眾更多。所以說高校網絡輿情一定要使用互聯網發布,而不一定是使用校園網。高校網絡輿情的客體應為高校內存在的現象,問題,還包括校外的社會公共事務,這不僅表現出高校師生對出校外的社會公共事務的觀點和態度,表現出社會主人公意識,還加強了高校與校外社會公共事務的聯系,因此高校網絡輿情的客體應指關于高校校內校外的公共事務。綜合上述觀點,網絡高校輿情的定義是指以高校學生為主的社會人在互聯網上表達對關于高校校內校外的公共事務的感情,意愿以及態度意見。
(一)國內如何應對高校網絡輿情
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人類逐步邁入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發展的越來越快,我們的生活也便捷方便了許多。從當初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書信傳遞到現在的微信、QQ等多種社交軟件,看出現在的網絡世界有多么的發達。
最近幾年來,學界對于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日漸關注,并出現逐年增長的趨勢。我們可以通過對各個方面了解。從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年齡段去調查,發現學生群體在網民中占不小的比例,占到25.1%。從年齡段上發現10-19,20-29這兩個年齡段在網絡上的活躍程度比較高,從網絡上查找也發現學生群體占到了很高的比例。由此可見,高校網絡在國內所引起的轟動,引得各類學家對此關注。
網絡的發達不僅給人類帶來方便快捷的生活,也會給我們帶來災難。有時候一個善意的舉動經過網絡水軍的發酵,會對當事人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當今在網絡上也涉及了法律,這些非法信息、誹謗信息都將受到監控,若觸犯法律,他們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從2012年開始,我國在逐漸征求群眾的意見,讓群眾參與到網絡監督中來,效果十分顯著。
(二)國外如何應對高校網絡輿情
發達國家是法制發展較完善的國家。我們在互聯網上找到了關于美國、法國、德國、英國的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發現美國是互聯網發展最早的國家,此國家在網絡管理上比較寬松,但若談及到民眾的利益、國家核心等,美國對此管理的相對比較嚴格。德國是第一個對網絡實施法律監控的國家,德國專門為網絡輿情實施了立法,由此可見德國是一個對網絡輿情十分重視的國家,但德國在言論自由方面管理的較為松弛。法國相比其他西方國家算起步晚的國家,法國1993年才頒布《互聯網憲法》。英國是個比較傳統的國家,英國在96年頒布了《3R互聯網安全規則》,從英國應對高校網絡輿情可以看出英國政府對民主的重視。從這四個國家可以發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征,都有可以借鑒的地方,有長處有短處,各有千秋。
(三)國內外應對高校網絡輿情之區別
通過對以上國內國外高校網絡輿情的了解,我們不難發現他們都有自身的優點。我國可以學習美國是如何將國家的核心、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學習德國如何完善他們的立法的,學習英國是怎樣把民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我們不僅要學習他們的好處,也要了解他們的缺點,以史為鑒。
我國可以向國外學習應對高校網絡輿情的政策,了解自身的不足,取鑒他們的優點,相輔相成共同進步。
(一)提高對高校網絡輿情的重視
高校是網絡使用最頻繁的地方,是人才匯聚的地方。網絡平臺已經成為師生之間交流的主要平臺。大學生通過在校園網絡對社會上的事情進行言論自由,又餓帶著情緒進行惡意評論,不夠理想給社會網絡發展帶來了很很多負面的影響,為此高校輿論監管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加強高校的網絡輿監管應該引起高校的重視。高校應該及時了解輿論的信息,采取必要的措施,完善高校網絡輿論機制。高校對網絡信息保持一定的敏感度,重視高校輿論治理,從學生立場出發,建設一個健康的網絡輿情,為大學生更好的在網絡學習提供服務。
(二)掌握輿情發展路徑,完善危機預防化解機制
如果要成功地防止出現輿論危機,我們就要事先掌握輿論發展的方向。每當有突發事件時,高校輿論管理者就應該密切關注師生對突發事件的看法,從師生的反映強度、觀點討論,掌握輿論的演化方向。根據輿情的演化方向找準關鍵點、闡明事實,遏制謠言,從而使輿論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從“關注點”、“轉折點”、“峰值點”這三點實施有針對性的引導策略。預防和化解不僅要在線上下功夫,同時也要在線下做好相對應的工作,通過新聞發布會、專家座談會,引導輿論走向。
(三)加強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
高校收集情報要求迅速、準確、深刻。要求學校做到能迅速收集到有利于學校決策者的信息;能準確反映信息;能深刻反映大學生的想法。那高校輿情工作者分析數據從而了解網絡輿情的情況,就可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與此同時校方盡可能擴大校園網絡的覆蓋面,網絡的內容不僅要從思想、知識性出發,還要增加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學生的興趣是多樣化,構建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內容,是準確引導大學生的良好載體。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能交流思想、展現才華的平臺。
(四)明確分工高校網絡輿情監控責任分工
目前高校并沒有專門的網絡輿情監管部門,管理的主體也不夠明確,因此很容易導致輿論失控,影響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明確高校網絡輿情監控責任分工就是加強管理主體的建設。那高校管理主體包括學生處、網絡管理、保安部門。想要更好的明確他們的分工,就要各自完成自己負責的任務。學生處分析大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內容,從而進行網絡輿情給管理。網絡管理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網絡平臺,對學生使用的惡性網站進行管理,同時保護好線上的學生。保安部門確保高校網絡的有序進行,阻止惡意破壞網絡線路等行為,明確責任分工。
[ 參 考 文 獻 ]
[1]王來華.網絡輿情的變動周期和熱點表現[J].中國社會科學院報(社會學版),2009(06).
[2]何陽,葉柯柯.基于"北郵人論壇"的北京郵電大學校園網絡輿情分析報告[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
[3]陳純柱,敖永春.網絡環境下高校輿情的傳播及引導機制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4]高曄.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對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8-19.
[5]葉磊.我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研究[J].高教研究,2012(10):20-21.
[6]鐘科.高校網絡輿情的控制及引導[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26-32.
[7]朱孔軍,董零,戴怡平.研究生輿情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J].研究生德育,2012,4(04):77-79.
[8]李齊建.對高校網絡輿情的認識與思考[J].傳媒,2014(6).
[9]趙蕓,姚鯤鵬.高校網絡輿情動態監控與危機管理[J].教育探索,2013(12).
[10]楊濤.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策略初探[J].陜西教育(高教),2014(07).
[11]劉清生,張強,張宇.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應對策略研究[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2012(03).
[12]顏倩.新媒體時代高校突發事件輿情引導機制初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08).
[13]李朝暉,趙彥莉.網絡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的輿論形成與引導研究[J].教育評論,2014(02).
[14]朱慧梅.新媒體條件下內蒙古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的對策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4:25.
[15]常銳.群體性事件的網絡輿情及其治理模式與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2:108.
[16]張靜.新媒體時代政府輿論引導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