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職業技術學院 247100)
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社會不斷進步,公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穩步推進,大大促進了地區發展和精神文化建設成果全面共享。在整體發展體系中,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如何正確地評價和衡量,成為了解地區經濟發展實際狀況,更好地幫助政府決策和制定有關政策的重要評價指標,只有全面分析、準確判斷區域經濟發展情況,才能更好地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找出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根源,進而全面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穩定發展。加強區域經濟評價合適參數選擇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衡量地方政府制定區域經濟規劃的重要參考,傳統的經濟發展評價往往比較注重經濟增長水平方面的衡量,西方國家在經濟發展初級階段,也是非常關注經濟增長方面的指標變化,以此為依據選擇相應的參數和指標來進行評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經濟發展,將經濟增長作為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逐漸促進經濟結構優化,有效改善經濟發展關系,不斷促進制度創新,推動經濟實現可持續長遠發展。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深入推進,以往單純地注重經濟指標增長的評價方式,也逐漸顯示出一定的片面性,過度地強調經濟增長,影響了經濟內部結構優化、制度創新、環境改善等方面的指標,從而會對經濟發展起到反作用,甚至會增加一定的矛盾,阻礙經濟持續發展。
所以國內外關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逐漸從單純地注重經濟增長,向著注重經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經濟關系改善、制度創新等方面進行轉變,從而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內涵和質量。這種探索,是社會主義新時期新的發展目標,也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而開展的一系列規劃、設計和實施。這種理解,不僅強調區域經濟發展總量的變化,更加注重產業結構、行業布局、資源配置、勞動力結構、資金投入等方面的評價,既注重量的變化,也注重質的提升,從而更好地促進經濟協調穩定發展。由于經濟發展過程中,外部環境也會發生變化,所以還需要考慮政策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從而科學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以及相應的配套措施,切實提高地方區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對區域經濟發展開展協調性、持續性評價探索,意義重大。
區域經濟系統本身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運行系統,系統運動變化過程,本身具有非線性的特征,所以在研究過程中,需要考慮各個變量和參數的影響,針對性設計相應的模型,并進行檢驗分析,才能切實提高評價的全面性和科學性。傳統的區域經濟系統研究模型,往往比較反映簡單的因果關系,比如投入與產出模型、運輸與空間作用模型等,這些模型通常需要大量的假設和相應可靠的統計信息為依據進行模擬分析,但是對于這些假設處理起來往往顯得比較軟弱,說服力不強,所以參考性不強。伴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向前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工具和方法逐漸更新完善,序數回歸分析、多維定標、類型數據分析、軟計量經濟分析、邏輯特和概率單位分析等模型逐漸出現,且逐漸應用于區域經濟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區域經濟本身相對比較復雜,本身的系統運行涉及到很多的變量,在模型設計等方面依然有很多的困難,同時還需要考了現實情況、公眾預期等,所以需要構建適合區域經濟自身實際情況的研究參數,才能切實提升研究價值,更好地提高參考性。
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從長遠的角度來進行研究和分析,對經濟發展相關的因素需要辯證地進行研究。區域經濟發展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可持續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本身是一個比較綜合的概念,需要綜合考慮經濟、社會、人口、環境、科技等各方面的因素,需要加強對各個因素的協調分析,才能切實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評價的合理性。
在具體參數設置方面,需要考慮以下原則:一是強調科學性。區域經濟發展評價參數應當堅持科學性原則,將真實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狀態的指標全面地反映出來,進而直觀地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提高評價的科學化水平。二是強調層次性,區域經濟發展評價內容龐雜,涉及到多個方面、多種因素,所以需要構建多層次的發展評價參數和指標,并且應當互相聯系、互相獨立且構成綜合的有機整體。三是強調全面性。區域經濟發展評價應當堅持宏觀性、整體性、系統性和全面性,將區域經濟發展評價納入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來進行開展,建立互相影響、制約的統計評價參數,選擇合適的評價指標和元素,才能綜合反映區域經濟持續發展水平。四是強調可操作性,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應當注意簡化和可操作性,各個參數的提煉和選擇應當易于表達、簡單操作,便于應用,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基于可持續發展原則,在區域經濟研究模型構建和參數設定方面可以按照以下方法進行實施:
3.1 構建參數設置
區域經濟發展要全面衡量區域經濟全面發展情況,提高評價質量,所以建議設定四個方面的指標,分別為經濟發展水平、環境承載能力、社會發展力以及科技創新水平。
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應當強調經濟發展總量,同時也要關注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所以選擇的參數建議應當包含:經濟總量與結構方面要包含人均GDP、GDP增長率、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指標,經濟效益方面的參數應當包含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等指標。在環境承載能力方面的參數選擇,應當包含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兩個評價維度。污染治理方面,主要可以選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人均工業污染治理完成投資額兩個參數,環境保護方面,可以選擇人均造林面積、空氣質量達二級以上天數占全年百分比參數。在社會發展力方面的評價,建議選擇社會生活、人口結構兩個方面的指標來進行評價,其中社會生活方面的參數可以選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覆蓋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兩個參數。人口結構方面的參數,可以選擇人口自然增長率、0-14歲人口所占總人口比重。科技創新水平建議分為教育、科技兩項評價指標,其中教育測評維度可以選擇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每萬人擁有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兩個參數,科技測評維度可以選擇人口技術市場成交額、科技支出占本級財政支出的比重兩個參數。
選擇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主要考慮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質量和發展總量情況,從而更好地提升衡量科學性。環境承載力指標,主要是考慮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需要考慮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所以需要考慮污染治理情況和環境改善與保護情況、垃圾無害化處理、人均工業污染治理情況等方面。社會發展力指標,是指從社會倫理的角度,有效約束和規范社會行為,優化政治生態環境,提高社會環境改善程度,更好地服務地區經濟和民生發展,所以需要考慮社保、人口自然增長變化情況等方面的因素。科技創新力指標,主要是基于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角度,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和研發力度,從而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提高區域經濟自動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所以要考慮財政支出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情況以及科技研發情況等。
3.2 區域經濟發展研究參數方法論證
選擇好區域經濟發展相應的研究參數以后,還需要結合所選擇的參數,對區域經濟發展評價體系選擇適當的評價方法進行評價。在這些指標中,可以看到有些是正向指標,有些是逆向的指標,不同的指標的量綱也存在差異,所以需要對這些指標進行全面正向化處理,去掉量綱的影響,從而提高無量綱化科學評價程度。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需要應用離散分析和回歸分析方法,從而提高評價參數的科學性和歸一性。主要開展的工作有:一是構建模型和基本的評價參數。二是選擇具體的研究地區。三是取得相關的統計資料數據等。四是開展實證論證分析,對數據來源進行預處理。五是進行數據測算,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對于區域經濟發展評價,和常規的評價有所不同,既需要考慮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還要對內部結構進行評價,要從可操作性、科學性、可比性等基礎上進行分析,對各個參數選擇的科學性、綜合性分析,驗證,還要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的科學內涵,體現經濟協調持續發展的理念。所以在具體開展過程中避免過于偏重某一項指標,或者偏重某幾個指標,在設置權重方法還需要進行科學分析。目前常用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定量模型分析方法、回歸分析法、聚類分析法、主成分與因子分析法、線性規劃法。
定量模型分析方法主要是通過假設一定的條件,對研究對象結構、構成因子之間的關系以及外部環境對其影響等方面通過數字形式表現出來,從而有更加理性的了解。定量分析方法常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統計量包括集中趨勢度指標和離散趨勢度指標以及相對離散趨勢度指標。回歸分析法主要是借助統計手段對變量之間近似的函數關系進行研究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進行預測和控制,分析置信區間,從而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將復雜的關系進行簡單化處理,找出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聚類分析法還可以細分為層次聚類法、迭代聚類、快速聚類法等,通過開展相似性檢驗,對距離和相關測度進行研究,從而對樣本之間的關聯性進行分析,最終得到譜系圖,反映聚類的過程和結果。主成分與因子分析法,主要包含特爾斐法、層次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對所見模型進行試驗分析,從而計算結果方差的貢獻率,進而分析相關指標的聯系。線性規劃法主要是開展靈敏度分析以及輔助決策模型研究,從而借助圖形解法等方法進行約束指標探索。
無論選擇什么參數或者方法,都需要考慮:一是能夠有效促進地區優勢更好發揮,二是能夠更好地促進產業參與區域分工,三是產業之間是否有機協調,四是產業結構的轉換能力,五是結構性效益高低等情況。
總之,區域經濟研究選擇參數至關重要,在具體選擇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政策、環境、人口、科技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切實提高衡量評價的科學性、系統性,相信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提升,在區域經濟發展評價方面將會有更多的探索,為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