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镕
(430073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北 武漢)
互聯網起源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隨著互聯網應用范圍的擴大,互聯網服務和技術幾乎融入到了現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利用電子資金轉移、供應鏈管理、互聯網營銷、電子數據交換等技術發展起來的電子商務,不僅影響傳統的生產、加工、銷售企業,更影響到了傳統的金融服務行業。經濟法調整對象的兩個核心內容是宏觀調控法律關系和市場規制法律關系,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這兩大調整對象內涵的改變,進而有必要探索互聯網視域下經濟法的新發展。
我國經濟法理論的發展時間較短,且經濟法的發展與經濟法理論的發展并不完全同步。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立法活動增多,推動了經濟法教學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我國經濟法理論體系。我國部門法如民法、刑法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完善的理論體系,而經濟法理論的發展經歷的時間較短,相關的理論體系還不夠完備。
具體來說,我國經濟法理論大致經過了幾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經濟法諸論時期。經濟法發展初期,學者基于各自對國家經濟政策和法律理論的不同認識,提出了各種關于經濟的主張和觀點,主要是楊紫煊教授的國家協調論、李昌麒教授的國家干預說、漆多俊教授的國家調節經濟法論、劉文華和潘靜成教授的經濟管理與市場運行經濟法論、王保樹與邱本教授的社會公共性經濟法論。第二個階段,大經濟法說與國家經濟法學說并行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涉及經濟的法律都應當被納入經濟法體系的大經濟法學說和各個知名經濟法學者提出的國家經濟法學說,成為經濟法理論體系的發展主流。第三個階段,國家經濟法學說時期。隨著大經濟法學說缺陷的暴露和對經濟法理解的深入,大經濟法學說被拋棄,國家經濟法學說取得了深入的發展,各個經濟法學說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共同點不斷增多。目前我國經濟法學界已經在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方面達成了共識,認為宏觀調控關系和市場規制關系是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的核心內容。
經濟法相較于其他傳統部門法具有突出的現代性,不僅體現在其精神追求的現代性,還表現在其背景依賴和制度構建上的現代性。現代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對經濟法有著極大的影響,互聯網與信息化的迅速發展也使得經濟法理論產生了新的變化。
互聯網視野下經濟法理論發展的新變化主要表現為:首先,經濟法理論類型出現了新發展。傳統的經濟法理論類型主要是本體論、價值論、運行論等,而新型的經濟法理論類型主要通過解決分配問題、信息問題、風險問題而與經濟法具體制度結合發展。經濟法新型理論不僅凸顯了經濟法的現代性,也有利于推動我國互聯網工程的法律指引與監管。其次是對我國經濟法固有法律屬性的發展,經濟法的法律屬性有“柔性”和“剛性”,在實踐過程中證明經濟法的“柔性”比“剛性”有著更大的現實需求。這就對經濟法“剛性”屬性帶來了更多的挑戰,但互聯網經濟的挑戰也為經濟法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經濟法理論要對兩者重新加以審視并進行系統化構建,最終有效實現經濟法的“剛柔并濟”。
經濟法與國家的經濟政策密切相關,我國的經濟法理論也在我國持續推進深化改革中不斷向前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我國經濟政策中信息化推進的內容越來越多,互聯網對于經濟法調整對象的影響主要體現為:
經濟法的宏觀調控法律關系包括財政法律關系、稅收法律關系、銀行法律關系等涉及宏觀經濟的內容。互聯網與信息化推動了金融、財政、稅收等領域的發展,早在2009年國務院就發布了《電子信息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其中明確了推動經濟技術與傳統工業的融合發展。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更是明確提出通過結合互聯網技術發展惠普金融、電子商務。2016年十二屆人大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的第二十六章明確了發展共享經濟、推動互聯網商業模式、服務模式創新,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限制。
互聯網與信息化對我國傳統金融的影響極大,我國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都積極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金融核心業務,互聯網消費信貸、網絡私募投資基金也是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趨勢。互聯網視野下出現了新的宏觀調控對象,同時宏觀調控的內容也隨之增加,經濟法的宏觀調控法律關系必然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我國政府經濟政策對信息化與“互聯網+”項目表現出越來越多的重視,市場規制關系在互聯網視野下也表現出新的發展特征。首先,互聯網打破了原本市場的區域壁壘呈現出跨界融合性。傳統市場的發展會受到地域、空間的限制,而會聯網的信息傳遞和收集快速性使得市場打破了區域壁壘,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出一種跨界發展的趨勢。不僅是空間的跨界,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也通過B2B、B2C等互聯網新型模式緊密聯系起來,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也通過互聯網實現了有效流動與配置。空間跨界、交流跨界、要素跨界,市場在三者的影響下有效融合發展,這就是互聯網視野下市場呈現出的跨界融合性。其次,互聯網技術催生了新型交易關系。互聯網與個人電腦、手機等操作相連接使得信息處理更加便捷,加上互聯網技術發展的越來越成熟,互聯網已經成為眾多企業發展業務的基礎平臺,由此誕生出一大批新型的交易關系。P2P網貸、股權眾籌平臺等都是新型交易關系的代表。這些新型交易關系在傳統雙方當事人的基礎上增加了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雙方當事人通過平臺實現信息獲取,這與傳統的交易模式有所不同。
市場跨界融合發展與新型交易關系,在推動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加大了市場的監管難度。跨界融合發展意味著對市場的監管需要結合多個領域聯合執法,同時技術、人才、生產制度等生產要素的融合發展需要更專業全面的監管機構與執法人員。新型交易關系的出現,需要我國市場規制理論的新發展,需要出臺新的法律法規加強對電子商務、個人信息、市場公平競爭的保護。銀監會、工信部、公安部、互聯網信息辦制定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于2016年經國務院批準開始實施,其中就明確了備案管理、業務規則與風險管理、出借人與借款人保護、信息披露等內容。互聯網視野下市場規制內容的多樣,市場規制法律關系也需要新的發展。
互聯網經濟不僅突破了原有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的內容,而且拓寬了經濟法適用的新型經濟領域。互聯網科技還對經濟法主體之間的關系產生了影響,比如P2P網貸及股權眾籌中三方主體之間的關系。互聯網視野下經濟法理論體系與經濟法調整對象產生的發展,推動了我國經濟法頂層構造的發展,面對新的經濟發展狀況,應立足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我國經濟法頂層構造的發展。
P2P網貸、股權眾籌平臺、互聯網銀行等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一方面是我國金融的發展與創新,另一方面也給我國宏觀調控提出了新的挑戰。構建安全與開放的互聯網宏觀調控法律制度,必須重新審視宏觀調控制度的目標、內容構成,根據宏觀調控對象及內容的新變化,對傳統的宏觀調控關系加以改變。以互聯網金融為例,互聯網銀行雖然是新生的事物,但其核心業務仍然是吸收存款與發放貸款,中國人民銀行與銀監會應當對其進行監管。同時互聯網銀行與網絡信息技術的高度結合也需要更為專業的網絡監管,這其中也會涉及到政府多部門之間的合作。
構建透明的互聯網金融準入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市場的公平競爭,推動宏觀經濟的良性發展,另一方面能夠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減少行政權力的過度干預。根據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的精神,要著重構建有關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而不是以規范性文件對互聯網金融進行規制,同時將過于原則性的法律文件進行完善和可操作化,實現對互聯網宏觀調控關系的有效監管。此外,構建起動態的、內外部相結合的宏觀調控監管模式才能保障互聯網宏觀調控的安全性,這就需要更為專業的計算機安全技術、技術安全標準、風險控制模型來實現。
互聯網經濟時代下產生的跨界融合性和新型交易關系類型,使我國經濟法調整對象中的市場規制關系的具體內涵發生了改變。傳統經濟法市場規制關系一般包括反壟斷法律關系、反不正當競爭法律關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關系等。互聯網視野下出現的新型交易類型和跨界融合性,將上述具體傳統經濟法市場規制關系擴展到更具深度、更具創新的領域。互聯網經濟下在虛擬空間與廣泛的信息交換中增加了風險的形式與發生的幾率,應當構建起風險防范為主的市場規制法律制度。
構建風險防范為主的市場規制法律制度,可以從事前、事中、事后完善風險防范處理機制。首先,要合理評估互聯網經濟中可能出現和產生的風險并制定嚴密的風險處置計劃。其次,面對在互聯網經濟中出現的風險,應當采取合理及時的處理機制。最后,風險的事后處置措施應當將風險的影響程度降到最低。以互聯網交易為例,互聯網交易有著正外部性,行為人實施的行為對他人或公共的環境利益有溢出效應,但其他經濟主體不必為此向帶來福利的人支付任何費用,無償地享受福利。即交易主體能夠在互聯網交易中使其他市場主體在沒有付出成本時獲得額外的利益。但互聯網交易只有在經濟安全與國際適度干預的原則保障下才能充分發揮正外部性的作用。因此要加強對互聯網交易主體資質的審查,從源頭上進行互聯網交易的風險防范,杜絕交易欺詐和假冒偽劣產品。此外,構建互聯網視野下的市場規制法律制度還應當注意權力與權利的博弈,強化市場干預主體的責任,矯正被干預主體的弱勢地位,通過競爭中立、競爭審查等制度塑造公平的互聯網競爭環境,減少不確定因素產生的風險。
互聯網促使了市場的跨界融合性與新型交易類型的產生,推動了我國經濟法在互聯網背景下產生了新的發展。本文從經濟法理論體系的發展、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發展、經濟法頂層構造的發展三個方面,探討互聯網視域下經濟法的發展性。中國經濟法理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持續推進的改革。默察古今,真正符合規律的改革,都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制度架構,并促進思想觀念的轉變。觀念的轉變對于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于中國經濟法理論的發展,可謂作用甚巨。正是在法律制度日臻完善、傳統觀念持續轉變的過程中,中國經濟法理論才日益發展和成熟起來。
[1]胡元聰,武慶華.網絡交易正外部性的經濟法激勵探討[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4(4):57-58.
[2]張守文.中國經濟法理論的新發展[J].政治與法律,2016(12):6-8.
[3]肖京.經濟轉型、經濟創新與經濟法的剛柔并濟[J].法學論壇,2017(1):93-95.
[4]楊紫煊,徐杰.經濟法學(第六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52-55.
[5]漆多俊.中國經濟法理論創新與應用[J].法學評論,2009(4):38-40.
[6]盛學軍,唐軍.經濟法視域下:權力與權利的博弈均衡—以uber等互聯網打車平臺為展開[J].社會科學研究.2016(2):97-101.
[7]柴振國,趙晨光,王晶.互聯網立法背景下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注意義務的探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7(3):104-106.
[8]柴瑞娟,周艦.互聯網銀行法律規制研究—以市場準入和監管體制為核心[J].金融發展研究.2016(5):55-57.
[9]楊松,郭金良.互聯網創新發展中的經濟法治研究[J].江海學刊.2017(4):128-130.
作者簡介:彭永镕(1985~ ),女,仡佬族,貴州銅仁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