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艷
(710127 西北大學法學院 陜西 西安)
近年來,關于弱者權益的保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婦女、兒童以及未成年人等弱勢群體,如果沒有法律的特殊規定,其合法權益將難以很好地得到保護。2010年我國頒布了《法律適用法》,該法的出臺,使得我國的國際私法更加完善,法律適用更加規范,但是還存在不足之處,尤其是對弱者的保護不足。
1.“弱者”的界定
“弱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界定是不同的。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弱者是在社會中生活水平較低的人。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弱者是能力較低的婦女、兒童以及需要社會救濟的人群。但是國際私法中的“弱者”是指在涉外民事關系中處于相對弱勢一方的當事人,該當事人不是由于社會資源的占有較少,也不是特定的婦女或者兒童,而是在法律關系中,其處于弱勢地位,自身權益難以得到實現,需要法律的特殊保護。被監護人、消費者以及未成年人等,是國際私法上的弱勢群體,其需要法律的特殊保護。
2.保護弱者權益原則的含義
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實質正義已經被人們所認可。對于弱者的保護是實質正義的體現。保護弱者權益原則的界定在國際立法領域很少,其中章尚錦認為其應側重于保護在國際民商事關系中處于弱勢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趙相林認為保護弱者權益原則應該是在立法和司法過程中對處于弱勢一方當事人予以特殊保護。因此,從總體上來看,保護弱者權益原則并不直接規定如何保護弱者權益,而是一種精神,一種本源性指導。如果國際私法中沒有該原則的確立,那么法官在適用準據法的時候,就不能更好地保護弱者的合法權益。
1.有利于實質正義的實現
正義分為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形式正義強調規則要統一適用,人們在涉外民事關系中所適用的法律法規應該是一致的。但是形式正義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其是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實質正義出現的比形式正義晚,實質正義其實是弱式意義上的平等,更加關注當事人在相同的情況下相同對待,不同的情況下,進行不同對待,這是一種有差別的待遇。由于當事人所處的社會地位,以及所占有的社會資源不同,如消費者與經營者,消費者由于信息的不對稱等情況,如果發生民事關系,將會出現雙方當事人強弱的不同,極易出現合法權益被損害的情況。如果僅僅按照形式正義的理念進行司法裁判,那么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將難以得到保護。保護弱者利益原則的確立有利于法官在面對某些案件的時候,充分運用該原則進行自由裁量,從而保證實質正義的實現。
2.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國際關系
涉外關系不僅體現在國家與國家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而且體現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有的國家為了保護自身的國民的利益,其對于沖突規范的適用不能很好地照顧到別的國家的利益,從而使得弱者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護。弱者不僅僅在一個國家存在,其存在于世界上的每個國家。消費者、未成年人、婦女等,這些弱者是不能回避的。如果不能對弱者進行保護,某些涉外關系將不能很好地解決,導致存在許多后續問題,最終會使得國際關系惡化。
國際私法中,弱者權益保護已經成為重中之重。國際公約和各國的國內法都對其進行了相關規定。
1945年聯合國成立,聯合國是最大的國際組織。它是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有193個成員國,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聯合國制定的公約可以說涉及到了政治、社會以及人權等各個領域。其制定的公約主要有《兒童權利公約》《殘疾人權利公約》等。聯合國制定的公約是從國際層面對弱者的保護。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主要制定國際公約,是一個立法組織,其先后制定了39個關于沖突法和程序法的國際公約,主要集中在婚姻家庭領域,對兒童、未成年人和被撫養人的保護。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制定的公約較好地保護了弱者的權益,體現了實體公正,但是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保護的弱者不全面,發展中國家參與者比較少。
歐盟是一個區域性國際組織,主要是在實體法方面對弱者進行保護。歐盟制定的《羅馬I規則》對于弱者的保護比較全面。《羅馬II規則》主要規定了法官在按照“損害結果發生地”的一般沖突規則無法平衡雙方利益的時候應適用的特殊性規則,如產品責任方面,體現了保護弱者的理念。《羅馬I規則》是對合同之債的法律適用,而《羅馬II規則》是對非合同之債的法律適用。歐盟對于弱者的保護在程序方面的規定有《布魯塞爾I規則》,在涉及婚姻家庭方面的程序法規則中有許多保護弱者的規定。
國際公約對于弱者的保護停留在國際層面,相對于各個國家的公民來說,不能直接對其起到約束與保護的作用。而國內法的制定,總的來說,各個國家的公民直接受到其約束與保護。各國國內法對于弱者的保護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歐洲國家對于弱者保護的法律法規比較多,有德國、瑞士等。瑞士的《瑞士聯邦國際私法》于1987年頒布,其在消費合同領域禁止意思自治,對于消費者進行了特別的保護。美洲國家制定的保護弱者權益的法律有美國的《統一收養法》,該法律對于被收養人進行了很好的保護。非洲國家的法典有《埃及民法典》。澳大利亞位于大洋洲,是大洋洲唯一的國家,有《澳大利亞法律選擇法案》,該法案于1992年頒布。該法案主要是關于工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雇員在勞動關系中,處于弱者的地位,如果不對其進行保護,將會一定程度上損害其合法權益。而亞洲國家保護弱者的規定,有《韓國修正國際私法》《卡塔爾民法典》,以及中國的《法律適用法》等。
以上相關規定看出現今,實質正義逐漸取代形式正義,人權理念不斷進步,弱者的保護更加全面、客觀。但保護弱者原則不能濫用,要予以一定的限制,否則就會喪失實質正義的意義。
平兒被停在窗前的一塊板上,用白布給他蒙住眼睛。隔院的人們都來看著,因為要曉得“鬼子”怎樣治病,“鬼子”治病究竟怎樣可怕。
我國保護弱者權益的法律法規是一個發展的過程,經歷了重大的變化。2010年之前,我國關于保護弱者權益的規定不全面,分散于《民法通則》《繼承法》等法律法規。2010年是一個轉折點,2010年我國頒布了《法律適用法》,該法的出臺,很好地扭轉了我國對于弱者權益保護不足的問題。保護弱者權益原則雖然沒有確立,但是該原則在最密切聯系原則、“有利于”規則、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中都有所體現。最密切聯系原則是以具有彈性的連結點代替了單一的連結點,確立的是實質正義的理念。“有利于”規則涉及到的弱者的保護比較多,如非婚生子女、被撫養人等,到底哪個國家的法律更加有利于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官綜合考慮案件情況,作出最有利的裁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運用的前提是外國法的適用與法院地國的公序良俗相違背的話,從而排除該外國法的適用的制度。若法院地國將弱者納入公共秩序的范疇,那么有利于對弱者的保護。對于弱者權益的保護,該法的第5條①是關于公共秩序保留的條款。最密切聯系原則主要體現在第41條②。第25、28、29條以及第30條都是婚姻家庭方面的規定,是“有利于”規則的體現。消費合同和勞動合同主要體現在第42、43條。而且最高院關于《法律適用法》的司法解釋第10條也對弱者保護進行了相關規定。
1.弱者的主體范圍不明確
法律法規要想正確的適用,就要明確法律關系的主體的范圍,這樣才能體現出法律的確定性。由于每個國家的具體的社會環境不同,對于弱者的規定可能會有不同。目前來說,我國對于弱者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導致《法律適用法》適用比較困難。該法中存在“有利于弱者”的規則,但是有利于哪類主體屬于弱者,沒有做出相關司法解釋。
2.保護弱者權益的領域狹窄
弱者權益的保護,首先應該是法律進行了相應的規定,否則,弱者權益的保護將無法可依。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條件下,弱者要想通過法律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立法者就應該拓寬保護的領域。《法律適用法》僅僅具有合同、涉外婚姻家庭以及侵權領域的規定,還沒有其他領域的規定。與弱者主體尚未明確規定相聯系,保護弱者領域就會相對狹窄,而且已經規定的領域的具體情形也不全面。
3.保護弱者權益處于規則層面
法律規范包括規則和原則。法律規則會發生采用或者排除的后果。而法律原則是指導性的價值準則,適用起來就比較模糊,可以單個適用,也可以部分適用,給了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如果保護弱者權益處于規則層面,規則選擇的結果有可能保護弱者權益,也有可能損害弱者權益。目前《法律適用法》中的“經常住所地”“侵權行為地”的確立只是規則性的規定,對于弱者的保護還沒有上升到原則的高度。
1.明確弱者的主體
弱者主體的明確不僅對于處于弱勢一方的當事人具有積極作用,而且對于法官的裁判起到一定的作用。弱者可以運用法律武器合法地與強者進行斗爭,明確弱者所應該被保護的利益。主體不明確的話會導致法官在法律適用的過程中出現搖擺不定的狀況,在進行自由裁量的時候,難免會出現偏差。因此,需要對弱者進行解釋,到底哪一類人屬于弱者,需要以司法解釋的方式進行。
2.適度擴大保護弱者權益的領域
現階段保護弱者權益的領域應不僅包括涉外婚姻家庭、合同、侵權等領域,而且也應該包括涉外保險、信托、技術轉讓等領域。保護弱者權益領域的擴大,有利于弱者保護范圍的擴大,有利于法官更好地進行法律選擇。僅僅停留在狹窄的保護領域限制了弱者的權益保護,領域的擴大是我國法治發展的必要一步,需要對其不斷完善。
3.明確保護弱者權益原則
基本原則是某個法律所體現的價值所在。在《法律適用法》中,保護弱者權益原則還沒有確立。原則的確立使得弱者保護會上升到一個高度,具有指導性的作用。同時,如果規則的適用與原則相沖突的話,可以排除規則的適用,直接適用原則。假如某個案件在適用法律規則的時候,會出現不公平的現象,那么法官就可以在自由裁量的基礎上,合理地運用保護弱者原則進行裁決。
保護弱者權益原則在國際公約以及各國國內法的制定中有所體現,對于弱者合法權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保護弱者權益原則不僅實現了實質正義,而且改善了國際環境,更是人道主義的體現。以我國目前法治發展的現狀來看,保護弱者權益原則還沒有確立,對于弱者的保護還不足,需要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完善。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5條:外國法律的適用將損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公共利益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41條:當事人可以協議選擇合同適用的法律。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履行義務最能體現該合同特征的一方當事人經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其他與該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
[1]章尚錦,徐青森.國際私法(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趙相林.國際私法(第二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3]曲波.國際私法本體下弱者利益的保護問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高宏貴.國際私法(沖突法篇)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彭柳溪.論國際私法中的保護弱者原則[D].碩士學位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