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曼
(100026 北京市嘉源律師事務所 北京)
經濟法體系的一般結構可視為由宏觀調控法以及市場規制法組成的“二元結構”,其中宏觀調控法有包括財稅法、計劃法等等,市場規制法可分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等。對市場經濟的規范管理應將宏觀調控法以及市場規制法二者緊密結合,有機統一,宏觀調控法是政府對市場經濟進行干預行為的基本準則,政府通過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保證國家經濟計劃的順利開展以及經濟市場的健康運行;市場規制法通過對經濟個體意思自治的限制規范其經濟行為,從而保證市場經濟整體的健康發展。當然,上述各二級部門法還可進行更為細致的分類,如之前提到的財稅法就包括三級部門法財政法及稅法,而其下屬的四級部分法也就更多;而經濟法中的其他諸二級部門法亦可進行與之相似的分級細化,在此不再贅述。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針對經濟法不同層級的劃分將對經濟法體系的內部結構及形式產生直接影響。整體而言,經濟法體系的內在結構可看作是“金字塔結構”,由上至下,及從頂端第一級結構的用以表明經濟法相關機能或是說調節手段的規范類法群——宏觀調控法以及市場規制法;包括中段第二級的部門法,即用來進行宏觀調控的財稅及計劃等法,以及用來指導市場規制的反不正當競爭及反壟斷等法,這是該體系的首次細化;到底端的更為細化的部門法,以進行更進一步的說明。從這三者的數量、比例及其相對應的功能來看,將其按上述分級,并稱之為“金字塔結構”是十分合理的。但必須說明,各法之間的關系并非金字塔各層級之間那般靜止的、互相壓制的甚至是相互對抗的,而是動態的、相互協調的、相互補充的,是辨證的。簡而言之,各部門法之間的有機結合是經濟法體系發揮穩定效用的重要基礎。
但是,經濟法體系的分法并非僅局限于此一種,如有些學者就主張所謂“多分法”,而這些分法均不是完美的,都存在一些問題,如前所述的“二元結構”就存在“中間地帶”的歸屬問題。因此,本文將對經濟法結構分析中存在問題進行更進一步的探討,從而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可能。
前所述的“二元結構”是對經濟法體系結構的基本認識,這種認識是廣泛的共識,顯然,共識的得來離不開各方面的妥協,因而會不可避免對實際情況產生一定的偏差。這是因為經濟法體系結構是動態的,發展的,人們對經濟法體系結構的認識不盡相同。“二元結構”作為基本認識,指出了經濟法體系結構的基本內容,在其基礎上又衍生出各種“多分法”,所謂“多”是指這些分法在宏觀調控法與市場規制法之外引入了其他新法,如包括但不限于市場主體法以及市場運行法,這些分法在解決一些較復雜問題上應是較為有利的。但“二元法”所確立的宏觀調控及市場規制二法體系始終是經濟法體系最為核心的部分,這是無可辯駁的。但與此同時,考慮到經濟法及其體系的動態變化與發展,經濟法體系已不僅僅是單純的“二元結構”,對于“二元結構”的理解也應該與之俱進,在進行經濟法體系結構分析時,應秉持開放的觀點,以二分法為基礎,發現新問題,找到新思路,從而使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較為理想的。
誠然,“二元結構”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理解兩部分之間那些具有過渡性質、功能界限較為模糊的法文并對其進行合理的劃分。雖然“二元法”存在兩個功能明顯區分的法律部門,但二者構成了一個完善的體系,因此決不能隔絕開來各自討論。那如何動態的利用二分法呢?事物的性質由其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既然中間過渡區域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雙重效用,那么在不同場景或適用條件下,必然存在一主要功能,此時便可將中間地帶劃入相應的一級部門,自然當場景發生變換,其劃分也需要做出相應調整,這是經濟法及其體系具有動態性的重要體現,也是對二元法解決實際問題時必然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經濟體系的結構分析產生了新的認知。一般而言,經濟法體系的內部結構一般由宏觀調控法以及市場規制法構成,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維護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此外對經濟法體系內部結構的劃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法體系在二元結構的基礎上有增加了市場運作法、社會保障法等多元結構,其次對于二元結構中的中間地帶也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劃分,增強經濟法體系的實際運用能力。
[1]羅冬蓮.經濟法體系初探——社會保障法之歸屬[J].家教世界,2013(20).
[2]陶聰.關于經濟法體系問題的結構分析[J].法制博覽,2016(01):262.
[3]張守文.經濟法體系問題的結構分析[J].法學論壇,2005(04):21-27.
[4]黎江虹.堅守與創新——經濟法學科建設的現在與未來[J].財經法學,2017(06).
[5]吳家樂.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對經濟法產生的影響及其形成機制探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