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春
(330000 江西瀚中春律師事務所 江西 南昌)
行為人賀某某因個人需要而大量通過民間借貸高息融資,在資金鏈裂并遭放貸人暴力催收后,便利用其是A單位職工的身份并對相關招標事項比較了解的便利,對外謊稱其能獲得A單位的相關工程項目,虛構A單位工程招投標項目需要繳納投標保證金或需要資金參與招投標的事實,采取偽造中標通知書、承諾書、工程合同、A單位公章等手段,并向被害人許以高額回報,騙取了25名被害人巨額資金,所得款項均用于償還個人債務、高額利息,虛構的投資回報以及個人購房、購車等消費。后查明被害人出具的中標通知書等材料系通過私刻的和盜蓋A單位印章的方式偽造,A單位根本就沒有相應的工程項目招標,被害人既沒有對涉案招投標工程依法查詢核實,也沒有參加任何相關招投標活動,僅憑賀某某個人所言,就將所謂的巨額招投標保證金通過個人賬戶匯至賀某某的個人賬戶。賀某某在案發后被其中之一的被害人扭送至公安機關而案發,最終被南昌市中級人民法院以詐騙罪定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同時,法院判令追繳賀某某犯詐騙罪取得的所有款項,用于發還各被害人。
在賀某某刑事判決生效并在人民法院追繳賀某某犯罪所得期間的前后,本案涉案的相關被害人以賀某某系A單職工,且所出具的合同、中標通知書、承諾書等材料上有A單位的公章為由訴至人民法院,要求法院判決A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返還各被害人被賀某某所騙錢款。
針對上述民事案件,焦點即是單位原職工盜蓋單位印章犯罪并承擔刑事責任后,其原來所在的單位是否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濟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第五條的規定。行為人私刻單位公章或者擅自使用單位公章、業務介紹信、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以簽訂經濟合同的方法進行的犯罪行為,單位有明顯過錯,且該過錯行為與被害人的經濟損失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的,單位對該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單位原職工盜蓋單位印章犯罪后單位民事責任的承擔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單位不需要承擔民事責任,依據上述第五條規定的第一款,該規定明確規定行為人以“盜竊”“盜用”印章作為犯罪手段的,單位對該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承擔賠償責任。第二種觀點則認為,單位是否需要承擔賠償的民事責任,還要審查單位是否存在明顯過錯以及該明顯過錯與經濟損失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第五條第二款是對第一款的補充,如果單位在印章被盜用方面存在明顯過錯,且該過錯與經濟損失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則單位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筆者同意第一種觀點而不同意第二種觀點,原因如下。
1.第五條第二款是獨立條款而不是第一款的補充
從立法技術上來分析,第五條第二款顯然不是第一款的補充,而是與第一條并列的獨立條款,如果第二款是第一款的補充,在立法技術上應該使用但書條款而不應該單獨成款,即:行為人盜竊、盜用單位的公章、業務介紹信、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私刻單位的公章簽訂經濟合同,騙取財物歸個人占有、使用、處分或者進行其他犯罪活動構成犯罪的,單位對行為人該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承擔民事責任。
2.兩個條款明顯是分別針對不同的適用條件
從兩個條款的規定進行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兩個條款明顯是分別針對不同的適用條件,第五條第一款應該是針對的是個人詐騙罪等犯罪,其二款則應該針對其他諸如簽訂、履行合同失職被騙罪等犯罪。從第一款描述的“騙取”財物歸“個人占有、使用、處分”不難看出,其強調的是個人詐騙類犯罪。第二款則強調的是與單位職工身份及職務相關的犯罪,從“‘擅自使用’單位公章、業務介紹信、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的描述可以印證該觀點。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第五條第一款針對的主要是采用“盜竊”和“盜用”方式作為犯罪手段進行的個人詐騙犯罪,該種犯罪行為與行為人單位存在的關聯并不明顯,甚至與單位不存在關聯而純屬個人行為,因此不需要考察單位是否存在過錯或明顯過錯,單位對因此犯罪而造成的經濟損失,不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第五條第二款則主要針對與單位存在較大關聯的其他類犯罪,行為人作案的手段與其在單位的職務及職責具有較大程序的關聯,因此需要考察單位是否具有過錯或明顯過錯,并考察該明顯過錯與經濟損失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如果存在因果關系,則單位要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否則無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回到前文所述案件,生效的賀某某詐騙案的刑事判決已經查明和判定,被害人提供的中標通知書等文書上的A單位印章要么是“私刻”,要么是“盜蓋”,均系生效判決所確認的“偽造”而非A單位依法出具。筆者認為,該案完全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經濟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應當適用該條本款認定A單位不需要對被害人的經濟損失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筆者認為本文關于對單位在職工盜蓋印章犯罪后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進行分析和認定的關鍵,其實就是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經濟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五條第一款和第二款的理解和適用。筆者自認為前文對于該條的理解和思考有一定的道理,但畢竟一家之言且水平有限,觀點難免偏頗和不能服眾,不過筆者可以十分肯定的一點是該條款確實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在實務當中有較大的法律適用的困難。應當盡快修改或出臺新的規定。
[1]何帆著.《刑民交叉案件審理的基本思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2]趙嵬.《刑民交叉案件的審理原則—相關司法解釋辨析》.《法律適用》,200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