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奇
(050000 石家莊精英中學 河北 石家莊)
法律責任是在違反相關法律規定或不正當形式法律權利后產生的由行為人自身承擔的后果。法律責任制具有強制性,是每個人必須遵守的規定制度。針對目前嚴峻的環境形勢和資源形勢,發揮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警告和約束作用,并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可以有效緩解環境和資源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我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最初成立于1989年12月,在2014年4月時,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對環境資源保護法的修訂方案,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修訂案)》,針對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和資源能源問題制定了更加詳細的法律保護措施。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立法意義體現在多個方面,我國在長期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下,工業生產和工程建設等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同時也存在高能耗等問題。通過法律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行為作出約束,制定廢棄物排放治理標準等,并對不合格的單位及個人按法律進行懲處,可以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同時,在法律的警告和威懾作用下,也能夠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和節約能源資源的意識[1]。
環境惡化和資源短缺問題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人類文明發展必須面對和處理的問題。自然環境有其自身的承載能力和恢復能力,但如果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超出這一界限,就會給環境帶來難以恢復的破壞。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使用的資源能源仍以不可再生資源為主,其儲備有限,在多年持續消耗下,已經接近枯竭。在此嚴峻的形式下,必須通過法律手段,以強制性規定對環境破壞和資源使用行為加以約束,從而有效遏制環境和資源問題的發展,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2]。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基本任務是保護和管理自然、人文環境,維護居民的正常生活,防止污染,降低資源消耗。從客觀角度來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環境和資源帶來的破壞是不可逆的。土木工程等建設活動造成生態系統退化,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積增加。工業污染物和生活污染物排放超標導致大氣污染、水土污染不斷加劇。再加上工業生產的資源利用效率低,不可再生資源數量有限,在持續的消耗下,資源壓力越來越緊張。《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包含對上述一系列問題的保護和治理措施,通過將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捆綁在一起,推廣科學發展和綠色發展理念,針對不同污染性質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先主后次、先大后小依次解決環境資源問題,對環境與資源進行全方位的保護。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法律責任構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行政責任,法律行使權主要在國家司法機關和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對存在違法行為的責任主體,就雙方確認的違法行為,依法進行處罰。責任主體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對人的行政制裁主要為罰款和行政拘留等,對法人的行政制裁包括警告、罰款和責令停產改進等;
(2)刑事責任,行為主體因過失或故意行為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或導致公私財產損失、造成人身傷亡等情況,即構成刑事犯罪,需要依法承擔刑事責任,這是嚴格意義上的犯罪行為,即破壞環境資源罪。在具體的懲處措施決議中,需要根據犯罪動因、目的、造成的社會危害等具體而定,處罰方式包括拘役、罰款、有期徒刑等;
(3)經濟責任,對犯有環境資源違法行為的法人,需要承擔消除、治理環境污染或資源損失的自認,主要以經濟賠償為主,根據環境資源違法行為的嚴重性以及法人經濟負擔能力,決定具體的懲處金額。
我國《環境資源保護法》最初成立至今已經有近30年的時間,經過多次修正以適應環境資源保護形勢。總體而言,法律是保護環境資源的強制性措施,也是維系我們生存環境的最后防線。只有在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框架內,合理行使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權利與義務,自覺遵守環境資源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履行公民都應該盡到的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義務,才能使日益惡化的環境資源問題得到有效控制。因此,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適用對象是全體公民,環境與資源保護也需要全體公民的參與。應積極學習和了解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相關內容,發揮公民的監督職能,在約束自身行為的同時,積極反映身邊的環境污染問題和資源浪費現象。將“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理念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不斷提高認識和覺悟,遵守法律規定,通過建設更加美好的生活家園。
綜上所述,針對嚴峻的資源環境問題,法律可以起到警告和約束的作用,并及時追究違反環境資源法的主體責任,及時開展環境治理措施,從而降低環境資源環境壓力,實現對資源環境的有效保護。通過對《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內容和法律責任進行學習研究,可以進一步提高環境資源保護意識和能力,嚴格按照法律要求約束自身行為。
[1]王雨微,馬永雙.論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法律責任[J].法制與社會,2017(10):20-21.
[2]肖玲.關于環境民事責任的幾點思考[J].警官教育論壇,2005(0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