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明
(133002 延邊大學 吉林 延吉)
信息時代的背景下,互聯網技術普遍運用于我們生產、生活的各領域。人們普遍喜歡網上購物交易,互聯網金融由此產生。在互聯網金融實踐中,還存在監管體制落后,監管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問題。另外,行業自律作為互聯網金融監管的一部分,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發揮應有的作用。以上問題使傳統金融監管制度已經不能對互聯網金融進行有效監管,出現了監管效率低下的狀況。本文分析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完善措施,以完善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理論體系,為我國互聯網良性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研究互聯網金融,需要明確互聯網金融是什么,2015年出臺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規定:“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聯合以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為支撐,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為一體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指導意見》官方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的概念,這為研究互聯網金融提供了法律上的便利。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主要沿用傳統“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金融的監管體系,這已經不能對互聯網金融進行有效的監管。雖然現在銀監會和保監會合并組成銀保監會,但是仍長期存在這種“分業監管”體制,在某種層度上,體現為機構監管。而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互聯網金融企業實行混業經營。
針對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各種風險,防范機制規定不夠全面、科學。由于互聯網金融是對傳統金融的發展與延伸,二者具有內在一致性,即本質上都是金融。這就決定了互聯網金融,具有傳統金融的某些風險。另外,互聯網金融獨有的特色也就決定了互聯網金融具有傳統金融沒有的新金融風險。
互聯網金融企業監管與行業自律機制缺乏,源于立法存在不足,由于互聯網金融企業監管與行業自律機制缺乏,包括互聯網金融企業監管機制缺乏和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機制缺乏兩方面。
1.適度推進監管立法,注重監管者立法
在我國,互聯網金融是金融領域中新的創新,產生時間短,對它的監管無法可依的狀態。體現法律滯后性。對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立法要根據發展狀況適度提出,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只有被監管的事物發展成熟以后,才能以法律的形式確定監管。筆者認為,根據“不完備法律理論”,在事物發展初期,監管者立法,是最佳的立法方式。
2.完善監管執法協調制度
互聯網金融監管執法的關鍵,在于監管執法主體之間的協調。監管主體主要有中國人民銀行、銀保會、證監會等,可以通過召開例會、臨時會議來共同商討一些問題,共同執法。
3.轉變監管體制
目前,我們仍是分業監管,一些規定《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和《貨幣市場基金監督管理辦法》也要求我國互聯網金融由分業監管像混業監管體制過渡。為了適應當前需要,必須轉變監管體制適應現在互聯網金融混合經營現狀,來解決實際問題。
1.建立大數據、云計算風險監測制度
大數據是通過對事物大量數據分析,找出其中規律或者幅度變化范圍。大數據對于互聯網金融存在的流動性風險,技術安全風險等預測起到十分重要監測作用。我們要建立起數據庫和云計算平臺來監測這些存在的風險。需要把互聯網金融運行規模,客戶信息進行數據化,運用數據庫,注意不同數據庫重組。通過加大這一技術監控投入來動態捕捉行業風險動態,減少投資風險。
2.增加信息披露教育規定
信息披露是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一項義務,其目的是為了讓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對企業的狀況有一定的了解,進而決定要不要進行投資以及投資多少。一次信息披露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信息披露方與信息接收方必須同時起作用。在相關立法中,增加信息披露教育的相關規定,這樣才能使金融消費者能更全面了解互聯網金融企業相關披露信息,增強公眾對于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互聯網金融企業自我監管是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金融企業要進行自我監管,設立常態的監管機構。監察部門應該優化組成人員結構,增加金融知識及實踐人才。監察部門認真做好監管,為企業發展盡心盡職,檢測好資金流動。互聯網金融監管要注重行業自律與政府監管的有機結合,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允許行業自律發揮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行業自律與政府監管之間要有有效的交流方式。
互聯網金融的產生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潮流,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認為,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中存在的法律問題主要有監管體系不完善、風險防范機制不完備、企業監管與行業自律機制缺乏三方面。以此為基礎,完善監管體系、加大風險防范機制的構建力度、確立企業監管與行業自律機制,一定能使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1]安邦坤,阮金陽.互聯網金融:監管與法律準則[J].金融監管研究,2014(03).
[2]魏鵬.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研究[J].金融論壇,2014(07).
[3]李媛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研究[D].黑龍江:哈爾濱工程大學,2015.
作者簡介:陳明,延邊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
注:延邊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培育項目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