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235000 淮北師范大學 安徽 淮北)
英國著名法理學教授哈特認為法律原則是主要規則和次要規則的統一。而美國法理學家德沃金則認為法律不僅包括法律規則,還包括非規則的標準和政策等內容。我國有的學者認為法律原則是指法律上規定的用以進行法律推理的準則。但是不管怎樣,討論法律原則就不能離開法律規則。
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都是調整人們社會生活的規范,而且依據兩者做出的判決都具有強制性,對當事人產生法律約束力。盡管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都可以作為法官進行裁判的依據,但是二者還是有很多區別。
1.在內容上,法律規則邏輯結構嚴謹
作為演繹推理的大前提,法律規則具體明確,所以在明確大前提和小前提的情況下,就能對案件做出裁決。而法律原則則不同于法律規則,它只是針對不特定的事實做出指引或者預測。
2.在行為指引作用上,法律原則是從更廣的面和抽象性進行指引
法律原則和個案不是一一對應的,該原則僅僅是為人們的行為提供基本的方向指引,而沒有規定人們應當具體怎么做。而法律規則的特征則決定它只適用某一類行為。在人們行為之前,已經具體規定了假定條件、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一旦行為人的行為符合法律規則的規定,法官即可依據該規則做出相應的判決。
在我國,法律規范適用的一般情形是“有規則要依據規則”,要求法官在裁判過程中要窮盡法律規則,最后才能依據法律原則進行裁判。如何理解“無法律規則”呢?可以理解為“實在法模棱兩可或者未做規定”兩種情形。“模棱兩可”又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第一,當法律規則的規定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理解時,此時,法官就應當依據法律原則的規定選擇一種最符合案件事實的理解進行裁決。第二,當不同法律規則都適用的情形下,就需要借助法律原則的精神內涵來確定具體法律規則的適用。
法律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法律的適用,就是要讓人民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當出現適用法律規則會導致極端不公的情形下,就不能僅僅因為法律規則是具體明確的而堅持適用。
法律原則的規范性體現在它不是某個人或某個組織制定的,而是通過國家制定或被國家認可。所以法律規則具有國家強制力,法官在裁判中也是可以依據法律原則進行裁判的。
在現代法治國家,“可訴性”是法律的一個重要特征。因為法律是規范人們的外部行為并且可以被法院用來適用于具體案件的社會規范的總和。如何理解可訴性呢?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
1.法律原則是相對確定的
法律原則與法律規則相比,內容不夠具體明確,但是并不是說缺少確定性就不能作為裁判的依據,法律規則只適用于某一類行為,只能夠調整符合規則調整內容的行為,而在維護個案正義的時候,法律規則有時候并不能達到規則制定者所希望它能達到的效果。而且法律的細致程度和法律規范的“可訴性”之間并不具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所以,法律原則的可訴性很有存在的必要。
2.法律原則能夠維護法律權威,推進法律發展
當一種行為不能用法律規則進行調整時,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就必須依靠相應的法律原則進行調整。不能讓法律原則僅僅停留在虛無飄渺的空間中,而是要在一個個具體司法實踐中,它所表示的含義才會逐漸清晰,才能為以后制定相應的法律規則積累寶貴經驗。
法律原則具有維護個案公平正義的作用,但是若任意為之,不僅給公民、社會,甚至給我國整個法律體系造成嚴重的損害。所以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限制:
此處與上文的論述的法律規則不沖突,此處所指的不僅僅是有具體的法律規則,而是指既有明確的法律規則,又指適用法律規則不會導致個案的不公。法官在裁判過程中可以直接選擇適用法律規則,這樣既能夠最大限度地限制自由裁量權的濫用,又能夠準確做出判決,從而維護法律的權威。
法律的適用既是主觀也是客觀的一個過程,法律原則是抽象的,所以不同的人對同一個法律原則可能有不同的理解。為盡可能減少法律原則適用的偏差,可以采取盡量詳細地規定適用法律原則的情形的方法,去不斷接近適用的確定性和一致性。盡管從現實來看,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案件,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差異,但是我們卻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護法律適用的確定性和一致性。
[1]張帆.德沃金法律原則推理理論中的兩個難題.法律方法,第十卷,第68頁.
[2]呂世倫.當代西方理論法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191頁.
[3]沈宗靈.《法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41頁.
[4]張文顯.規則、原則、概念—論法的模式.現代法學,1989年第3期28頁.
[5]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385頁.
[6]舒國瀅.法律原則適用中的難題何在.蘇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19頁.
作者簡介:劉洋(1991.12~ ),男,漢族,河南商丘人,淮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20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法律碩士(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