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子恒
(621010 西南科技大學 四川 綿陽)
犯罪構成決定了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應受懲罰性,是刑法判定行為人行為是否屬于犯罪行為的核心要件,正如張明楷教授所言,犯罪構成是刑法規定的,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符合的違法類型。一方面,犯罪構成既體現了行為的違法性與可責性;另一方面,犯罪構成也是區分此罪與彼罪的關鍵。因此,只有恰當地對行為人組織考試作弊行為從刑法視角進行犯罪構成要件分析,才能彰顯出刑法罪刑法定、罪責刑相應及刑法謙抑性原則。
犯罪客體是刑法所要保護的、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簡言之刑法上行為所侵害的法益。從組織考試作弊罪入刑可知,組織考試作弊行為具有相當的社會危害性。社會中存在諸多現象,即行為人以某種不正當手段增加或幫助考生通過考試的概率。考試作為我國人才選拔的重要方式,此行為已然嚴重破壞了正常的考試秩序,國家考試原則及考試管理制度,其行為直接侵害的客體是國家考試管理制度,社會考試秩序及他人公平競爭的權利。
分析組織考試作弊罪的客觀方面,首先知悉此罪名的源起,在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六)中,將《刑法修正案(九)》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二款合二為一規定為組織考試作弊罪,具體而言將“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與“為他人實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幫助的”均界定為組織考試作弊罪。因此,我國刑法在規制組織考試作弊行為時應從“組織作弊行為”與“幫助組織作弊行為”兩個方面合理區分其具體的實行行為。
組織作弊行為與幫助組織作弊行為在實質上均是侵害了國家考試管理制度及他人公平競爭的權利,但是兩者在具體的實行行為層面有著不同的客觀表現形式。詳言之,組織作弊行為客觀上體現的是直接實施了組織作弊行為。為進一步認清組織作弊行為,需弄明白何為組織,何為作弊。組織體現的是行為人圍繞某個既定目標,以統一、有序的分工進行實行行為。組織作弊罪是行為犯,必然是以某種作為的方式實施。所以在刑法上組織即行為人為了達成某種犯罪目的,按照既定的實行方式,以分工明確的組織計劃負責實施犯罪行為。而關于作弊的準確定義,各個部門法之間尚無統一認定標準。筆者比較贊同,2012年1月5日《教育部關于修改〈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的決定》修正)第六條列舉了九種作弊的表現形式。該法律條文對于作弊行為的列舉規定,很好地與考試違紀行為進行了區分,凸顯了作弊行為應受法律制裁的特征,因此組織考試作弊罪中作弊行為的客觀表現形式可以援引該條文。組織考試作弊行為可以概括為行為人通過招募、引誘等手段,策劃、安排、指揮他人實施考試作弊的行為。
幫助組織作弊行為本質上是組織考試作弊罪的幫助犯,《刑法修正案》(九)將幫助行為同樣規定為組織考試作弊罪,規定了為他人實施組織考試作弊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其他幫助的,按照組織考試作弊罪定罪處罰。近年來提供考試作弊工具、信息或其他方式幫助完成組織考試作弊行為為已經常態化、規?;?,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其入刑體現了刑法打擊侵害國家考試制度及他人公平競爭的權利的決心。具體而言,為組織考試作弊罪提供幫助的客觀表現形式主要包括:提供作弊器材或工具、操作無線電作弊器材、提供考試試題或答案、解答試題等違法行為。
主體適格是刑法規制犯罪行為的前提。組織考試作弊罪的犯罪主體是指實施了組織考試作弊行為或實施了幫助考試作弊行為,并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或單位。其中,刑法規定了行為人滿16周歲須對自己實施的一般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在本罪中只要自然人年滿16周歲實施了組織考試作弊行為或幫助組織考試作弊行為即可構成本罪依法予以制裁。關于單位能否成為組織考試作弊罪的主體,筆者認為,近年來考試培訓機構為了吸引考生,不惜一切代價以不正當手段實施了組織考試作弊行為或幫助組織考試作弊行為,如2016年某教育機構考研泄題案,其社會危害性嚴重于自然人犯罪,所以應當予以合法規制。也就是說,單位為了謀取經濟利益或名譽利益而實施了組織考試作弊行為或者幫助組織考試作弊行為,該單位同樣應依法受到刑法上的規制。
行為人犯罪主觀方面包括了故意與過失,在分析組織考試作弊罪的主觀方面時,筆者認為需要合理區分組織考試作弊行為與幫助組織考試作弊行為。針對組織考試作弊行為而言,行為人只能是以故意的犯罪意圖實施了組織作弊行為,即組織者為了獲得某種經濟利益,按照一系列的計劃或分工有序地實施了組織考試作弊行為,并對犯罪結果持積極希望的態度。但是針對幫助組織考試作弊罪而言,盡管幫助犯隸屬刑法總則中有關共犯理論,不存在過失犯罪,但是《刑法修正案》(九)將幫助行為按組織考試作弊罪實行犯予以規制,所以作為實行犯的一種,行為人實施幫助組織考試作弊行為時其主觀方面既包括了故意和過失。
[1]呂坤.組織考試作弊罪若干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2017.
[2]殷會鵬.組織考試作弊罪的認定[D].安徽大學,2017.
作者簡介:羅子恒(1991~ ),男,漢族,四川南充西南科技大學刑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刑法。善[J].法制與社會,2011(32):52-53.
作者簡介:劉峙江(1989.11~ ),男,蒙古族人,內蒙古天合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