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熹
(310012 浙江工商大學 浙江 杭州)
按照“要素-結構-功能”的原理,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可以發揮特定的功能。通過結構這個中間機制,使得要素這個基本組成部分依據各種排列組合方式形成一定的結構,并通過特定的結構形式影響特定功能的發揮。這也就意味著,要素改變,系統的功能會改變;或者要素不變,結構改變,系統的功能也會隨之改變。具體而言,作為基本組成部分的要素,是形成結構的前提和基礎,并且通過結構影響到功能;結構是核心,決定功能,而且會對要素提出要求;功能由要素與結構決定和影響,同時又可能反過來影響要素和結構。原系統的功能在其被置于更大的系統后,就必然與其他部分的功能發生聯系,只有相互協調,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形成整體的最優功能。此時,為了使不同系統的功能得以相互協同,則必然會對某一系統的功能予以適當調配,以彰顯或突出系統的某種功能特性。由此,功能不僅會對結構與要素提出一定的要求,還可以通過結構的變化,對各個要素的排列方式產生影響,實現要素的優化組合,以使原系統的功能應當能夠與其他部分的功能協同形成整體的最優功能。
1.返還請求權的制度功能
英美法中傾向于將合同違約損害賠償、侵權損害賠償、返還等請求權視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權利體系,并不刻意強調其互相之間的協調關系。盡管如此,上述各個司法制度背后均貫穿了規范私權關系、保護私人利益的立法宗旨,以及公平正義的普遍價值追求。由于返還請求權始終以公平為其最終的價值追求,是與司法整體制度強調的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最大程度的契合,因此,對于一切不能圓滿解決的事情,起到了調節的作用,從而實現了私法整體系統的動態平衡,促進了各種私法具體制度的價值融合。
2.返還請求權的功能結構及其制度功能的實現
傳統的英美法中對各種不正當事由進行類型化處理時,都是從獲利來源入手,強調其形式上或結構上的關聯性,并沒有充分考慮到有各種不正當事由引起的返還所履行的功能的異同及其對返還請求權整體功能實現的影響。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種關注形式上的勾連而忽視內在功能的類型化方式,并沒有使返還請求權完全擺脫結構松散的體系形式,也沒有體現出返還請求權的功能特征。
對返還請求權的結構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其旨在實現的功能和意欲達到的法律效果。在構建返還請求權的體系結構之時,一方面,需要合理界定返還請求權的作用范圍,盡可能減少其與其他司法制度的重疊,而招致不必要的價值沖突;另一方面,又需要盡最大可能減少法律的空隙,以免因制度的缺位而出現不公平的財產變動。而這些,都需要通過對構成返還請求權的要素的優化組合來予以實現。
具體而言,在由于某種原因導致雙方合同破裂時(比如合同因錯誤、脅迫、對價滅失而無效或解除的情形中),不當得利返還(在合同法中又稱為回復原狀的救濟)旨在使合同雙方當事人取回超出對方當事人應得范圍之內的利益。一方面,作為一種不得已的替代選擇,在預期利益與信賴利益均不可得的情況下,比如合同前景不明無法計算預期利益而又無信賴利益損失之時,回復原狀不失為一種亡羊補牢的救濟方式;另一方面,回復原狀的救濟方式適用情形相對較廣,不用糾纏于合同本身的是是非非,其不僅適用于存在有效合同而被違反的場合,也可以適用于有合同但不能被執行的場合,是對合同法中救濟方式的一種有益補充。
在無因管理的情形之中,英美法雖然在體系上并不承認無因管理為獨立的債的發生原因,但基于公平的理念,同樣認為被管理人所受利益不具有正當性原因。管理人因管理而支出的必要和有益費用,實際上就是節省了被干涉人應該支出的費用,構成了消極的不當得利,因此在英美返還請求權的體系內,無因管理被視為引起不當得利的一個不正當事由(必要干涉引起的返還)。從被管理人因為他人管理事務而獲利的角度,返還法對當事人利益不正當的變動予以糾正,是對無因管理制度的有效兼容。
而不法行為引起的返還作為存在于不法行為之上的一種次要權利,在適用時只需存在不法行為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即可。不法行為引起的返還,將不法行為救濟的重心從傳統的填補當事人的損失轉移到要求實施不法行為人消除因不法行為而獲得的利益上來,是英美法中針對不法行為救濟體制不完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救濟方式。在這個體系之中,考慮的重點問題是各種形式相異、功能相同的不正當事由在各個聚合體中如何互動、協調,以達到資源的最佳整合以及效果的優化配置。根本上是在通過對構成返還請求權的要素合理的優化組合,經由要素的組合方式(即結構)反映返還請求權的制度功能和價值原理。
[1]郭東芳.法的要素、結構、功能探析.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李語湘.比較法視野下英美不當得利制度歷史演進研究.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6年04期.
作者簡介:楊尚熹,男,漢族,浙江工商大學在讀法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