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少艾
(637000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 南充)
校園暴力現象發生的原因分析:
社會運轉的穩定依賴于好的法律規范著社會大眾的行為。在立法上,校園暴力方面現有法律規定并不完善。雖然我國對于校園暴力問題已有《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多部法律有了相關規定,但是這些法律規定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我國大部分法律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只是在概念劃分上做出了相關的規定,對于校園安全方面的問題的規定有所欠缺,實際操作能力較弱,所以我國很需要一部專門的法律來規范校園安全,徹底杜絕校園暴力的發生。
我國缺乏專門的法律來規范校園暴力。校園暴力不僅僅是涉及到刑事方面的問題,它同時具有民事和行政方面的特征,如此復雜的一個關系,單單靠散見于幾部法律中的個別條款來規范顯然是不夠的。域外很多國家都出臺了專門的《校園安全法》來規定校園暴力的預防、發生、處罰等等。一部專門的法律,針對校園中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對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甚至于是老師和家長的責任都進行詳細的規定;對于未成年人校園暴力犯罪行為中所應承擔的責任以及理應受到的刑罰都進行細致的規定;同時應規定適合于未成年人的刑罰種類,對于一些相當嚴重的暴力犯罪事件應對未成年人及其家長進行限制自由的刑罰措施,以提升未成年人對于法律的敬畏程度和法律對于未成年人的威懾力。
校園周邊本應該是安全干凈的地方,但是由于有關執法部門的管理缺失,使得校園周邊充斥著網吧、游戲廳等等;同時這些地方里面常有社會中的無業青年出入,在里面打架甚至于吸毒。固然我國法律規定未成年人不得出入網吧、游戲廳等場所,但是實際操作中并未真正做到,反而在學校周邊的這些場所中的人員絕大多數都是校園里面的學生。他們在這種混亂的場所極易發生打架斗毆事件,校園暴力隨之產生;在這些場所未成年人容易結識一些社會中的不良青年走向犯罪的道路。這就需要有關執法部門打擊相關學校周邊的網吧和游戲廳等場所,對于允許未成年人進入的網吧和游戲廳要嚴格執法進行取締或者是罰款。
執法部門的執法缺位不僅僅體現在對于校園周邊環境的管理與監督上,對于網絡環境的監管也是執法部門執法的重點。現代社會是網絡的社會,未成年人從小就接觸網絡,他們玩電腦手機等現代化的電子產品比一些家長都要熟練,他們每天的上網時長要比一些成年人都要長,于是維護網絡環境的安全成為了未成年人健康生長的一個關鍵環節。但是現在網絡環境無比的復雜,一些大型的網絡游戲為了吸引更多玩家的目光,游戲人物衣著暴露,游戲里面充斥著大量的暴力色情的場景,這些游戲的主要玩家是未成年人,他們認知能力較低,對于游戲非常癡迷往往會把自己想象成是游戲里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也無法自拔,暴力打架事件甚至于強奸犯罪事件頻頻發生。除此之外,還有網絡上他人上傳的暴力視頻、色情漫畫、黃暴書籍等等都影響著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僅如此,網絡已經成為校園暴力的展示地,上網一搜好多校園暴力的視頻都掛在網上,未成年人他們會學習會模仿,他們認為網絡上那么多人都在曬自己校園暴力的視頻那就說明那是可以的,是不被禁止的,為了炫耀他們也會做出同樣的校園暴力行為,并上傳到網絡。網絡環境既是執法部門應該時時關注并整改的部分,也是預防校園暴力行為的重要關節。
然而我國的執法部門,對于校園周邊的環境或者是網絡環境并沒有相關的監管措施,校園周邊的環境依然是那么混亂復雜,網絡環境也是混亂不堪的,執法部門沒有做到嚴格執法,校園暴力滋長的環境依然存在,再加上未成人的模仿能力較強,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校園暴力現象是很難被徹底革除的。
未成年人是校園暴力事件的主體,我國對于未成年人犯法的處罰較輕是事實,法律對于未成年人的威懾力不夠也是事實。處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時候,司法部門很自然的會將未成年人罪犯放在一個弱者的位置,然而司法部門沒有意識到,受害人也是未成年人,他們受到的傷害也很大,雖然實施暴力行為的未成年人沒有負刑事責任的能力,但是他們的行為卻是惡劣的,對受害人造成的傷害也是無法彌補的。校園暴力的發生,學校和家長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孩子最早的教育是從家庭開始的,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孩子的健康成長、性格的形成都離不開家長的教育與培養;而孩子進入學校以后,學校和老師則承擔起育人的職責。但是在校園暴力發生之后,我國的司法機關并沒有對對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因為監管不力而進行相應的處罰,也沒有對未成年人的學校或者是老師進行相應的處罰。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一般都發生是學校之內,有的時候學校和老師為了推卸責任,對于學生們的打架事件視而不見,這就導致學生們更加肆無忌憚。
[1]李婧.校園暴力的法律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2]辛永林.國內校園暴力研究的最新進展和問題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12.
[3]宋雁慧.校園暴力叢生現象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2.
[4]姚建龍.青少年犯罪與司法論要[M].北京:中國政法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彭少艾(1996.01.~ ),女,漢族,湖南衡陽人,法律碩士專業,研究方向: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