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恒林
(530006 廣西民族大學 廣西 南寧)
我國對農民工權利保護的法律體系缺乏法律的強制性、規范性、穩定性和統一性。農民工權利實現受到阻礙最主要的原因是立法不平等、適用法律不嚴格和權利調節救濟機制設置不合理。農民工權利的保護最終要上升為法律問題,因此,我國現階段迫切需要構建農民工權利保護的法律制度。
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制定符合群眾利益的《戶口登記法》,攻破“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不合理的二元社會結構,建立城鄉一體戶口登記制度,從制度上解決農民工權利保護問題,逐步消除附加在戶籍上差別上的優先公共服務產品,使得廣大農民工群體能夠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政治權利、接受教育權利、就業生存權利和社會保障權利,農民工在城市工作不會遭受歧視和不公平待遇,社會上營造著一視同仁、公平正義的風氣,構建一個機會平等,資源共享的現代文明和諧社會。
權利是一種重要的利益調整機制,作為農民工一種規則的優越性,保護農民工權利就必須得堅持立法先行,立法的傾斜性保護來彌補農民工的制度性資源,通過立法創造一種穩定而有序的社會秩序,統籌立、修、廢、釋,使得農民工群體在建立起的社會秩序內有國家強制力的保障,以引領構建農民工權利的法律保護這一項系統工程。
從現行法律制定和法律適用上看,我國對農民工群體規定較少更多為行政政策的指導性,沒有相應的法律“治本之策”,法律規范的滯后則直接關系到農民工權益的保障。加快推進《農民工權益保障法》立法工作非常必要,使得在根本上為農民工提供制度性的剛性保障。
立法時應注意以下問題:①進城務工農民工在就業地享受城市居民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參與政治生活,保障農民工弱勢群體的政治權與話語權;②規范農民工的勞動合同法律關系,硬性要求企業或雇主有法定義務簽訂勞動合同,并附有舉證責任;③實行城鄉統一的就業服務制度,平等獲取就業途徑和就業崗位;④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制度和企業工資誠信公示制度,加大打擊惡意拖欠、克扣的處罰力度;⑤完善合理的社會保障體制,把農民工的就業、醫療、養老、住房、教育等平等納入城市公共服務保障,實現戶籍地與居住地相互銜接;⑥規范農民工繼續教育和技能培訓以及其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現代教育制度。
對農民工的就業生存權方面的法律法規予以完善。平等就業不僅是勞動就業權利的核心內容,而且是實現勞動就業權利的基礎。明確農民工在《勞動法》的法律主體地位,擴大法律適用范圍,建議在第2條增加“用人單位或雇主與農民工形成勞動關系的,依照本法執行”,第12條擴大就業歧視的限制規定,改變原來的列舉式,而增加“戶籍、行業、工種、身高、年齡等其他不受歧視”彈性的規定,這樣《勞動法》才能適應新時代農民工權益保護的法律。完善我國《就業促進法》,認真貫徹執行城鄉統籌的就業政策,公開招聘和平等錄用,為農民工掃除就業制度障礙。
解決農民工工資問題,既關系到農民工群體的緊密利益,更關系到和諧與公平正義。為了健全預防和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長效機制,切實保障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益。建議制定《農民工薪酬保障條例》,規范工資支付擔保制度,同工同酬,全面推廣第三方銀行按月足額代付、工資支付監控制度、欠薪補償制度、企業勞動保障信用制度等從制度上保障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益,增進社會公平正義。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構筑多元化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安全網”。因此,筆者認為構建適應農民工不同層次需求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公平合理的。根據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意愿來制定不同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首先,對于農民工融入城市意愿強烈、有穩定的工作收入和住房、繳納足額社保金的可以納入長期城市社會保障范圍內。其次,對于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意愿不強烈、在城市工作時間較短、工作收入相對不穩定的,可以自愿申請加入短期的城市社會保障。最后,對于城市臨時工作、流動性頻繁的農民工可以申請加入到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之內。逐步實現全面覆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權益,在不同層次的社會保障之間能夠互相轉移接續,為最終建立起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農民工權利保護問題成為黨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問題,維護農民工權利是推進社會治理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迫切要求,其作為社會結構轉型時期研究的熱點。構建起我國農民工權利保護的法律制度體系,保障農民工群體的權利,推進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
[1]白小平.農民工的法律地位及其權利保護[J].青海民族研究,2008(1):61.
[2]王剛.農民工發展權保護研究[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1):59.
[3]黃進才.試論農民工權利法律保護體系之構建[J].法學雜志,2010(1):98.
[4]喻名峰.制度困境中的農民工權利[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78.
作者簡介:黃恒林(1994~ ),男,廣西隆安人,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