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萍
(300174 天津則立律師事務所 天津)
根據行為人是否直接侵犯著作權人的專有權,可以將數字音樂著作權侵權責任分為直接侵權和間接侵權兩種。不同的侵權責任類型對應的歸責原則也不盡相同。
現階段,針對數字音樂著作權領域的直接侵權行為應當適用于何種歸責原則,實務界存在不同的觀點。一些法院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不考慮行為人在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傳播數字音樂等行為,且未得到著作權人的許可,即構成侵權,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不過,大部分案件中法官會考慮被告的主觀狀態,將過錯作為其構成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之一。然而,深入分析判決內容后不難發現,這些法院僅僅在表面上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大部分情況下并沒有論證被告是否具有過錯,或者只是為適用過錯原則而牽強地尋找理由,其僅是以過錯原則之名行無過錯責任原則之實,并未實際地采用過錯責任原則。
筆者認為,對于直接侵犯數字音樂著作權的行為,不管行為人是網絡用戶還是網絡服務提供者,均應承擔無過錯責任。也就是說,無論行為人是否具有主觀錯過,只要其未經著作權人的許可傳播數字音樂,或者采取損壞著作權人設置的保護措施的方法獲取數字音樂,均可以認定其行為構成直接侵權,承擔直接侵權責任。
相比于傳統音樂,數字音樂的著作權更容易遭到侵害,而且于互聯網絡虛擬性的特點,侵權人的侵權手段更加隱蔽,其身份也難以確定,在這種情況下,判斷行為人傳播數字音樂的過程中是否存在過錯是非常困難的。如果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對這些破壞性較大的直接侵權行為持“寬容”的態度,勢必會導致侵權行為更加泛濫,數字音樂著作權難以保障。而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可以有效降低權利人的維權難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數字音樂著作權體系中的利益平衡。
另外,從法律規定的角度分析,立法者也明確了對直接侵權責任的態度。《著作權法》第48條規定:“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構成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責任;《信息網絡傳播權司法解釋》第3條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未經許可,通過信息網絡提供……,構成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從上述法條的措辭來看,針對直接侵權行為,立法者未考慮到行為人的主觀心態,將過錯排除在構成要件之外。
承擔著作權間接侵權責任的主體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對這些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保護。
網絡具有線上性、虛擬性的特點,互聯網絡中充斥著海量的信息,且這些信息無時不刻不在以極快的速度更新著,數量龐大的信息中也包含了極多數字音樂作品。一些音樂作品的傳播者享有對該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有權進行上傳、傳輸等操作。然而,以網絡用戶為主的大部分傳播者并不屬于數字音樂作品的著作權人,也未獲得相關授權,這些行為人通過網絡實施的傳播數字音樂作品行為構成直接侵權行為。若放任這些數字音樂作品在網絡中不斷傳播,權利人的權益將無法得到充分的保障。
由于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信息具有一定的控制權,并因此獲得巨額利潤,此時,要求其對信息履行合理的審查義務是有必要的,如知道直接侵權行為后及時將相關數字音樂作品刪除,或者在接到通知后及時將數字音樂作品刪除。若網絡服務提供者未履行上述義務,則應對損害的擴大部分承擔責任。
然而,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信息的控制權十分有限,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發布的內容承擔事先審查義務是非常不合理的,也是不現實的,即使部分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技術措施,如采用限定敏感詞的方式對信息進行篩選和過濾,也無法從根源上阻止行為人實施直接侵權行為,行為人依然可以采用規避、更改敏感詞等方式達到傳播數字音樂作品的目的,侵害權利人的著作權。在這種情況下,若對網絡服務提供者適用無過錯責任,相當于變相加重其審查義務,要求其承擔過重的責任,則顯然是非常不合理的,缺乏可操作性。
相比于美國、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網絡產業起步較晚,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才在國內全面引入互聯網絡,網絡產業至今僅發展了不足三十年,存在很多不完善、需要改進的地方。因此,有必要通過出臺法律法規的方式,在合理的范圍內對網絡產業予以必要的保護,從而為該產業的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尤其在進入“互聯網+”時代后,網絡產業成為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產業的發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水平,若要求非實施直接侵權行為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承擔侵權責任,對權利人進行經濟賠償,則網絡服務提供者只能面對破產的命運,網絡產業也將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可見,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會影響網絡產業的發展,進而損害公共利益,只有為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一個比較寬松的法律環境,避免他們承擔過重的法律責任,才能促進網絡產業的高速發展。當然,寬松的法律環境并不意味著網絡服務提供者可以為所欲為的開展任何行為,而是以其并不直接參與直接侵權行為且盡到了合理的審查義務為前提。
綜上所述,對數字音樂著作權間接侵權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王澤鑒認為,“任何法律必須調和個人自由與社會安全兩個基本價值,而過失責任被認為最能達成此項任務”。只有對數字音樂著作權間接侵權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才能實現網絡行業發展與權利人利益保護之間的平衡。
[1]王澤鑒.《侵權行為法(第一冊)》,臺北:臺北三民書局,1999.
[2]鄭英龍.《網絡環境中著作權侵權問題研究》.《編輯學報》,2013年第3期.
[3]吳漢東.《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著作權侵權責任》.《中國法學》,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