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鑫娜 王 鑫
(621000 西南科技大學 四川 綿陽)
誕生于2008年的區塊鏈技術,最初只是在金融領域廣泛應用,但隨著區塊鏈2.0、區塊鏈3.0的出現,它被廣泛應用于能源、保險、醫療、公證等領域。區塊鏈是指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和分布式節點公式算法來對數據進行存儲、生成、更新等處理,利用密碼學技術來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利用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對數據進行處理和操作的基礎架構和計算模式,它主要有四大特征:第一,去中心化。第二,去信任。第三,不可篡改和加密安全性。第四,開放和靈活性。
1.網絡版權侵權形勢嚴峻
數字作品的侵權方式靈活多變、傳播渠道廣泛、重復率很高,對于作品的破環程度更加嚴重。網絡侵權成本低廉,簡單復制即可完成,對于采取了技術手段的作品,產業化盜版團隊也會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下,破解防范技術將作品發布。常見的網絡版權侵權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抄襲剽竊。第二,利用網站非法傳播作品。第三,設置作品鏈接。
2.傳統版權登記制度弊端明顯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作品一旦完成即可自動取得著作權,無須登記,但未經登記的作品一旦發生權屬糾紛,權利人證明權利歸屬存在很大問題,因此雖然我國采取版權自愿登記制,如果作者或其他權利人想取得初步證明材料,還是會選擇將作品進行登記。我國現行版權登記流程,從申請到獲得證書,最快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還不包括補正材料時間,時間長不說,需要準備的材料也十分繁雜,費用也很高。
3.網絡侵權維權困難
網絡版權侵權情況多發,維權的難度卻很大。網絡傳播的廣泛性和瞬時性使得侵權的主體人數眾多,想要找到并要求侵權人承擔責任是十分不現實的。除此之外,我國關于網絡侵權方面的規定更加不完善,賠償限額較低,文字作品每一千字幾十元,影視作品也只有兩三萬元,獲得的賠償遠遠不能覆蓋支出的費用。在法院系統中,專門從事知識產權的法官人數較少,且專業化程度低,應對新型網絡版權侵權尚顯吃力。
1.遏制盜版侵權,保證作品不被隨意篡改
區塊鏈技術運用密碼學技術即非對稱加密算法給數據加密和解密,如果有人想要篡改數據信息,除非他能夠控制系統的50%以上的節點,即所謂的51%攻擊。但整個系統的節點數量眾多,并且分布在世界各國不同地區,攻擊者幾乎是不可能控制如此數量龐大的計算機的,就算他可以做到,付出的代價也是相當高的。不僅如此,即使攻擊者控制了足夠數量計算機并肆意篡改了數據之后,整個系統也會因為各節點的數據信息不一致而失去其原有價值,致使攻擊者徒勞無獲。
2.變更登記方式,降低確權成本
我國現行版權登記從申請到發證大概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在區塊鏈平臺版權登記瞬時完成,無需等待,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登記,成本極低,基于主鏈的版權登記成本約合人民幣0.4元,基于側鏈的成本則更加低廉。這種在線版權登記模式,符合新時代的要求,時間、空間的選擇更加隨意,可極大地節約作品擁有者的登記成本。
3.降低取證難度,暢通維權通道
區塊鏈平臺給予每份作品的類似身份證一樣的唯一標示,本身就可作為權屬證明的強有力材料,它還能通過程序算法自動記錄信息和規則,在第一時間確認侵權和找到侵權主體,并快速對侵權的網頁進行截取,上傳到系統中,也可以把其他相關證據電子化后上傳,保證侵權內容的真實性和不可篡改性,有需求時還可以對上傳的存證出具司法鑒定證書,極大地提高了維權的效率,降低作者的取證難度,解決了版權產業鏈冗長的問題。
區塊鏈作為一項新興技術,我們必須警惕其未來可能出現的缺陷和風險,具體到數字產權領域,必須加強區塊鏈技術自身的研發,努力克服安全問題,限制對作品的保護程度,給合理使用留出必要空間,政府也需理性看待區塊鏈這一技術,給予必要且合理的引導和規制。
[1]趙豐,周圍.基于區塊鏈技術保護數字版權問題探析[J].科技與法律,2017(1).
[2]吳建,高力,朱靜寧.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版權保護[J].廣播電視信息,2016(7).
作者簡介:谷鑫娜(1994~ ),女,漢族,河北邢臺人,西南科技大學2016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
王鑫(1983~ ),男,四川自貢人,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知識產權、科技法學。
基金項目: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項目“數字出版的著作權法律保護誤區與出路”(項目編號SC16XK05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