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旭濤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 陜西 西安)
司法公正,在群眾眼中,它并不僅僅是一個概念,而是我們身邊每一宗具體案件的處理。公眾往往依據某些具體的個案作出司法公正與否的評價。一樁錯案,或許對于每年審理達千件之多案件的法院來說,只占法院全年結案數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可對于某一起具體案件的當事人來說,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終生的。這種錯,不僅直接影響當事人對法律的信仰與權威度,而且會給其身邊的人造成間接影響。法律之所以被人們所信仰,是因為人們已將法律與公正劃等號,一旦失去公正這一神圣的光環,法律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權威,進而導致人民不再敬法、畏法。
就人民法院而言,司法公平正義的內涵就是要在審判和執行的過程和結果中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與原則,并將這種精神和原則通過審判與執行的方式向全社會傳播,進而達到引導社風氣的作用。但如果要實現司法正義,就需要從每一起個案開始。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人民法院為其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樣在實現司法個案公平和正義取得非常耀眼的成績。然而我們看到成績的同時也需要看到一些問題,在司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顯現出來的新情況、新問題干擾著司法個案公平正義的實現,阻礙社會正能量的傳播從而成為延緩中國實現“中國夢”道路的進程。
所謂歷史遺留問題案件是指,自建國后到改革開放之前所形成的,并且這類糾紛形成的期間很長,并大多數案件是已經超過了幾十年的案件。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法院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一般為三年,最長不過二十載。也就是說,歷史遺留問題所涉及到的民事權益已經遠遠超過了國家法律保護的時效,它只是作為民事權利本身沒有自然消失。但牽涉到這類問題的當事人多年來一直在尋求有關部門替他們解決問題,并且大多數都有上訪記錄。
鑒于司法體制所引起的個案公平正義無法實現。它主要反映在司法體制行政化上。從法理上講,司法機關必須保持著中立的地位,司法機關不該采取主動的方式行事。這一點同行政機關可以對行政事務進行積極主動干預有鮮明的不同。然而由于受傳統文化以及司法傳統的制約,當前我國司法體制及其運行過程仍然帶有行政化色彩。
關于實體與程序的論述,不管是理論界,還是實務中,已有很多的探討。實體公正是程序公正的價值目標,程序公正是達成實體公正的根本保障,我們只有在堅持實體公正的前提下,兼顧二者的價值平衡,以確保公正處理個案。我國的司法傳統素來就有“重實體輕程序”的特點,這樣可能會導致實體上的不公,雖然相比較以前已有了相當大的改善,但在具體處理糾紛時仍存在一些不足。司法效率要求是以最低限度的司法成本來獲取得最佳司法效果,它強調權利救濟及時性。另一方面,法院只有通過個案的裁判來回應社會大眾對司法的期待,進而方可要求大眾遵紀守法。可是個案公正與普遍公正往往有些時候也會存在不一致,法院雖然在實體同程序都嚴格遵守了法律,可結果卻未能得到社會的普遍信任甚至對其產生質疑。
為加快構建法治信仰這一理念,人民法院要堅持以“科學的管理目標激勵人”理念,構建科學、公平、合理的績效綜合評估體系。積極延伸拓展工作職責,將“法治信仰”的工作理念帶入到法院審判和執行的工作職能中,通過建立立案前、審理中、判決后全程動態監督的工作模式,促進案件質量與管理水平的提升。
面對社會多元的利益,多樣的觀念,多變的思想,人民法院在加強司法公平正義的內部環境上要鼓勵干警進行階段性工作總結,進行心得交流,培養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能力。法院法官要以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寬容謙和的為人與人相處,以誠信親和的人格魅力去處理工作和人際關系。要健全和完善各種制度,用制度強化素質。審判人員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審判是一項高度具有專門化和技術性的工作,司法的過程是一個將哲學、社會學、法學等各類知識運用起來的過程,只有具備淵博的知識和足夠豐富的經驗,方可勝任法官這一職業。所以法院的法官需要掌握各種法律知識、法理,以及熟悉司法工作所需的社會和自然科學。尤其是在文字表達方面,無論是上情下達,抑或是下情上傳,都離不開基本的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
法治的培育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同時,法治社會的建立又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性工程。建設法治社會,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相信法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良好氛圍,要讓每一個當事人確信:法律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最快捷、最可靠的途徑。
[1]公鑫.實施個案監督促進司法公正[J].山東人大工作,2001(08).
[2]范愉.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D].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77頁.
[3]范愉.以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保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法律適用,2005年2期,第2-8頁.
[4]蔣惠嶺.引領-推動-保障:司法作用的發展進階.人民法院報,2015年4月10日.
作者簡介:龐旭濤(1992~ ),男,漢族,山西呂梁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非法學專業,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