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婭雯
(110034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回顧過去幾年共享單車的發展,經歷了有樁形式的共享單車到與互聯網互融互通的無樁單車的轉變。特別是近一兩年間,“共享經濟”的發展更是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短短近一年間,以共享單車為例,從高潮到現在趨于低迷巨大轉變,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并且大部分問題涉及到了刑法規制的領域,比如私占單車涉嫌盜竊罪、惡意毀壞涉嫌故意毀壞財物罪以及尋釁滋事罪等問題,但從目前發生的案例來看,單車受到損失之后能夠利用刑法規制的少之又少,一則在調查取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另一方面,自由經濟下單車使用的規制與刑法的界限還比較模糊,對此有必要對用戶不當使用共享單車所涉及的應由刑法評價的行為進行深入的探討。
對于共享經濟的發展而言,法律充當的角色是為其保駕護航,如何進一步促進共享型經濟的健康發展是法律存于其中的精準定位,這不僅僅是對經營者的保護、扶持、規制,對用戶而言仍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特別是利用刑法這一最為嚴厲也是最后一道屏障進行規制,用戶的不當使用行為在何種情況下適用刑法來進行評價,就必須充分考慮到罪責刑相適應,并且發揮刑法的謙抑性原則。
就目前而言,對共享單車的不當使用情況主要體現在觸犯以下幾個罪名:
“私占”行為在實踐中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暫時的私占行為,例如行為人將單車停放于某處時,為了能夠在一段時間后方便繼續使用該單車而私自上鎖的行為,在此類情況下,筆者贊同部分學者提出的不宜適用刑事處罰的觀點,共享單車作為一種新興事物迅速出現在大眾視野,也在一定情況下成為了一張社會素質考卷,多數人對其使用也充滿了好奇與僥幸的心理,此時運營商進一步完善運營模式,社會宣傳逐步跟進,以此來改善這種不道德行為能夠更為有效,所以不宜以刑事犯罪論處,情節嚴重的應給予相應的治安處罰。
另一種則是長期排他性私占行為,即將單車藏匿于他人無法找到的隱蔽處據為己有,破壞單車自動上鎖裝置排除他人使用,或者直接改變單車外觀進行私用,在上述情況下,對行為人是否構成盜竊罪應當把握兩個要素:行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及犯罪數額能否達到入罪標準。盜竊罪要求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非法占有目的是指排除權利人,將他人的財物作為自己的財物進行支配,并遵從財物的用途進行利用、處分的意思。在上述列舉的情形中,行為人的行為具有支配并進行利用、處分的意思,符合盜竊罪的主觀構成要件,另外在數額方面,由于共享單車的價值存在差異,所以私占共享單車需要分情況討論,目前,社會上的共享單車價值差異較大,ofo單車(小黃車)成本在200—500元左右,摩拜單車造價則達到了1000—3000元不等,另外在全國范圍內,由于經濟條件的差異,盜竊罪的入罪數額要求存在差異,這就需要在不同區域,在實施鑒定的基礎下分情況認定。
實踐中阻礙共享單車發揮其功能的另一大殺手即對單車的肆意毀壞,部分單車或被隨意扔在溝里或被嚴重損壞喪失其使用價值,根據《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規定,故意毀壞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對行為人應當認定為故意毀壞財物罪,依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第33條關于“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認定:造成公私財物損害五千元以上、毀壞公私財物三次以上、糾集三人以上公然毀壞公私財物。如果行為人毀壞的共享單車價值5000元以上、毀壞共享單車3次以上、糾集3人及以上公然毀壞共享單車的,可將毀壞共享單車的行為認定為故意毀壞財物罪,其中對于價值應該在鑒定的基礎上進行認定,損壞多輛的價值應該累加,而對于次數的認定,應當判斷時間是否連續、地點是否同一,并且判斷行為人是否是出于一個概括的犯意而實施毀壞行為從而準確把握其次數。
任意損毀單車的行為也可能同時構成尋釁滋事罪與故意毀壞財物罪的想象競合,此時需要準確把握兩罪的異同,根據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可構成尋釁滋事罪,另外,根據《尋釁滋事案件解釋》的規定,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價值2000元以上的;多次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嚴重影響他人的工作、生活、生產、經營的應當認定為“情節嚴重”。對此,部分行為人為尋求刺激、發泄情緒肆意毀損單車,即便毀壞價值未達到故意毀壞財物罪的入罪標準,達到2000元的仍可以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對共享單車的破壞不但是一種財產的損失,更是一種公共性、便民性的喪失,對其的私占、毀損不但加大經營者的運營成本,打擊其積極性,更在一定程度損害了廣大用戶公共出行的權益。因此,共享單車的運營和維護不僅需要提升市民的思想覺悟,更要求法律對破壞者依法辦事,有所懲戒,在刑法層面明確破壞共享單車的入罪條件,不但能夠對違法者有所警醒,更能以此為共享經濟保駕護航。
[1]張明楷.刑法學(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2]王德政.針對共享單車的不法行為及其刑法規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
[3]蘇云,魏再金.共享交通工具刑法保護問題辨析[J].人民檢察,2017(14).
項目基金:沈陽師范大學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W201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