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禹承
(314408 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 浙江 嘉興)
根據2017年社科學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留守兒童的規模非常龐大,已經成為一個需要社會給予高度關注的群體。其中六周歲以上的處于上學階段的留守兒童占據留守兒童的67.27%。其中有87%的留守兒童分布在農村,并且主要集中在海南、湖南、四川、重慶、江西、安徽等省份。從當前我國留守兒童犯罪的案件分析來看,其犯罪類型主要集中在搶劫罪、故意傷害罪、搶劫罪、盜竊罪、搶奪罪、盜竊罪、敲詐勒索罪等犯罪類型。從上述罪名來看,農村留守未成年犯罪呈現侵財性和暴力性等特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陪伴對于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對于農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來說,家庭的不完整對于其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其與父母之間缺乏緊密的感情,父母的缺失對于農村留守兒童自發地形成扭曲的價值觀具有重要影響。
根據調查顯示有83%的農村留守未成年人都是有祖輩隔代培養,祖輩年事已高,再加上自身文化水平相對較低,農村的教育教學水平本身就和城市相比有較大差距,這也是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農村教育教學水平受制于當地的經濟水平、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限制與約束,針對農村留守未成年人成長所提供的必要的教育與關愛是欠缺的。學校和家庭之間也并未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從而導致有相當多數量的農村留守未成年人會出現逃學、厭學、輟學的情況。學校方面存在的問題就是多數的學校,包括農村的學校的辦學思想出現偏差,多數學校重視智力教育輕視德育教育,這都是導致學生不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的重要原因。
當前我國正處于重要的社會轉型期,在該時期社會轉型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城鄉二元化、留守兒童、農民工問題的出現都是社會轉型時期的產物。雖然中國地大物博,但是我國人口眾多,資源分配、供需關系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我國資源人均占有量的平均水平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三農問題的嚴重性也在日趨惡化,這就使得農村勞動力遷徙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其中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就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城市公立學校需要農民工子女繳納不菲的借讀費,從而導致多數的農村留守未成年學生被送到辦學條件不是很好的學校。另外,農民工就業的不穩定性,也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很大影響,從而影響農村留守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發展。
家庭具有導向、啟蒙功能,也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環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犯罪法》第十條: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負有直接責任。學校在對學生進行預防犯罪教育時,應當將教育計劃告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結合學校的計劃,針對具體情況進行教育。因此,家庭對于未成年人成長及未成年人保護具有重要的主導作用。一個相對和諧、美滿的家庭往往能對未成年人的性格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家長應當增強與子女聯系的密度,減少因為不能陪伴導致子女身心健康出現問題的概率。
政府應當貫徹落實國家義務教育制度,保障義務教育強而有力的實施。確保做到減少外出務工子女上學擇校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轉變當前學校普遍存在的重視智力教育,輕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能夠讓學校教育承擔一部分家庭教育的責任,轉變當前農村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思想觀念方面的問題。強化學校心理教育的作用,發揮學校承擔社會責任的作用。
健全社會保障機制,首先需要改變當前二元戶籍管理制度。雖然當前的二元戶籍管理制度在控制城市人口增長、維持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這種制度的存在讓農民獲得了不平等的對待,也限制了城市化發展的進程。戶籍制度的存在也是限制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重要原因。權衡戶籍制度的優劣,發現戶籍制度的存在弊端大于優勢。因此,需要改善當前的戶籍制度,不斷健全社會保障工作。
農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源于農村留守未成年人法制意識的淡薄,學校應該意識到上述問題,并且充分發揮學校的心理教育與法制教育的功能。針對農村未成年學生開展法制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法制教育的課程不僅應該注重傳輸法律知識,還應該根據未成年的心理特點,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素材。
對于農村留守未成年犯罪的研究,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個人的健康成長,對于社會安定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對于農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聯合國大會決議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旨為世界各國兒童創建良好的成長環境,標志著努力改善兒童生活環境任重而道遠。改善農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轉變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犯罪的不利局面,早日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歷史任務。
[1]顧曉軍.淺談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品格證據的具體運用[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6年第5期.
[2]趙從萍.未成年人品格證據制度的現狀和完善[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7年第5期.
[3]裴小梅.“留守兒童”犯罪的社會千預—“留守兒童”犯罪引發的思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第35卷),2015年第2期.
作者簡介:朱禹承(1997.4~ ),男,漢族,江蘇連云港人。本科,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