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哲 劉錦城
(314001 嘉興學院南湖學院 浙江 嘉興)
“即便我們居住在一個紛繁嘈雜的世界里,只要我們愿意,隱私權可以使我們得以保留一些秘密不為人所知。如此看來,隱私權似乎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一些。”監控視頻是不可以隨隨便便被直播的,因此引發的法律思考并未停止。視頻監控不被直播是否就不違法了呢?公共領域的視頻監控被泄露該由誰承擔責任呢?網絡直播侵犯個人隱私權的事件為何屢禁不止?如何協調公眾權益與個人隱私權利的沖突呢?
監控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為了公共財產安全和預防犯罪,二是為了個人財產和安全。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城市的發展,犯罪率也在不斷升高,光鮮亮麗的霓虹燈下,社會黑暗的角落是治安的死角,在一個大型城市,犯罪多發生在沒有監控的城鄉結合部。因此促進了監控設備和監控系統不斷升級,各個小區、銀行、超市、工廠、學校、網吧、飯店、十字路口都安裝了視頻監控設備,可以說離開了家門我們即生活在監控之下,監控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彭宇案之前,行車記錄儀并不普及,但由于缺乏原始證據材料,彭宇沒有辦法證明自己沒有傷害別人,其他人也不能了解真實具體的案件。后來行車記錄儀廣泛在全國進行試用,對于解決交通事故十分有利,提高了交警的效率,也減少了被碰瓷的危險。
交通道路上的視頻監控減少了機動車闖紅燈的頻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交通事故的幾率,維護了行人和其他駕駛者的生命安全;超市的視頻監控減少了在超市的偷竊者和捏方便面者;飯店的視頻監控減少了偷盜者和往飯菜里扔頭發的人;小區的視頻監控減少了電動車的失竊;自家的視頻監控對家政人員的違法行為起到了預防作用……可以說視頻監控就是不知疲憊的天眼,對于大眾的生活有很多的益處。
監控主體可分為三大類,其監控范圍與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類監控主體是公安機關,其監控范圍是最廣泛的,可以監控各個車站、機場、廣場、交通干道和樞紐等人流密集地段同時也是案件高發地段,用于治安防控、交通管理、防范恐怖事件和應急事件處理。監控方式多為被動監控,即案件或緊急事件發生后,公安機關才會被動調取監控,尋求新證據或者保護保存視頻證據。
第二類監控主體是各企業和事業單位,例如工廠、學校、博物館、醫院等。其監控范圍集中在自己的廠房、院落、大樓內部和周圍。主要為了防止犯罪發生和內部人員作案,防止設施遭到破壞。這類監控主體主要是主動監控,一般會設置專人監控,及時防范危險事件,保護內部的生命財產安全。
第三類監控主體是個人,如個體工商戶在店里設置監控,監視員工有沒有偷懶、證明顧客丟失的東西與員工無關、證明顧客所買產品的質量問題與自身無關、為公安機關提供偷盜者的視頻資料等等。再如業主在自家臥室安防監控系統或者樓道里安放攝像頭等,這類監控主體的監控范圍是最小的,其只能放置在所有物權范圍內,監控方式多為主動監控,定期查看監控信息。這類監控主體是最容易侵犯其他個人隱私權的一類。
監控系統就像一道圍墻,監控者就像圍墻的主人,既保護圍墻內的人又窺視著他們。
2011年8月22日,一張照片在網絡上熱傳并引來眾網友的圍觀,在這張照片中,男子左手駕車、右手襲胸,這張照片曖昧,立刻在網絡上引發了激烈的討論。②在這一案件中,可以得出此照片有交通監控拍下來的,但是何人泄密并散布于網絡上卻不得而知。我們可從中了解到無論是個人監控主體還是公安抑或是企業、事業單位,都很容易侵犯他人隱私權,如果對視頻監控保管不當,被有心之人傳到網絡上,將影響當事人正常的生活。
監控對個人隱私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監控中個人權利為安全做出讓步。這種讓步分為兩種:一種是個人權利對監控者做出讓步。一旦監控設施被合法合理地安放,實際上進入監控范圍的個人都被默認為在一定范圍和程度內為安全而犧牲肖像權和隱私權。另一種是進入監控范圍的個人和監控信息的所有人的個人權利向安全需求方做出讓步。公安機關或相關單位或者在進行案件調查時請求監控者提供監控信息,此時監控信息所有人要犧牲其所有權,監控信息中記載的個人上述信息不可避免地被相關單位知曉。③
我們都知道即使合法的監控者在適當的位置放置監控設備,仍然可能獲取到一些其他個人不想被他人所知悉的隱私或秘密,如果監控者并未散布該信息,當然對當事人不會造成不利影響,在此種情況當事人能否對監控者提起侵犯隱私權的訴訟呢?如果監控者監控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窺私欲呢,長期病態的監控他們以獲得他人的隱私而不將其散布給第三方,此時監控者是否侵犯了隱私權呢?
我們需要知道是否構成侵犯隱私權是否要求必須造成了客觀存在的不利后果。隱私權這種精神性人格權損害后果不易量化,受害人具體人格受損證明困難,所以一般要求具備侵犯他人隱私權的違法事實即可。
網絡直播是可以同一時間透過網絡系統在不同的交流平臺觀看影片,是一種新興的網絡社交方式,網絡直播平臺也成為了一種嶄新的社交媒體。主要分為實時直播游戲、電影或電視劇等。2017年,中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4.22億,年增長率達到22.6%。④
網絡直播的告訴發展一方面是因為經濟的發展,中國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窺私和獵奇心理的驅使。每個人都有好奇心理和窺探隱私的欲望,心理學者蘇曉波說“只要人格還沒有成熟,人們就還會熱衷于窺探別人的隱私;只要還有欲望被深深壓抑的人,就會有人挖空心思地揭露別人隱私,借著別人隱私宣泄自身欲望;只要人性還存在這缺陷,窺探隱私的喜好,就永遠不會結束。”
網絡直播造就了許多網紅和游戲主播,新聞當中常常報道某某主播月入百萬,被粉絲送豪車等消息。隨著網絡直播的發展,常常出現某網紅在大街上的日常直播,給了普通百姓偶遇網紅的機會,但也衍生了很多的問題,導致許多不關注網紅的路人被直播。那么路人被直播,是否侵犯了路人的肖像權和隱私權呢?而被直播的情況十分普遍,這也正源于網絡直播的飛速發展。
2013年11月發布以審判流程為核心的《關于推進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的試點方案》,要求人民法院應當積極創新庭審公開的方式,以視頻、音頻、圖文、微博等方式適時公開庭審過程。⑤因此,庭審網絡直播作為一種新的司法公開形式,被各地各級法院爭先恐后地采用,并作為政績廣為宣傳。網絡直播被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促進了經濟活動的頻繁發生,促進了消費,促進了審判公開和司法程序公正。
網絡直播對于個人的隱私權有何影響呢?網紅直播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賺錢,雖然他們直播的對象并非路人,但路人的出現的確為他們的直播增添了許多有意思的話題,不能說他們完全沒有聯系。大多數人是不想被直播的,否則就會暴露很多個人信息,而這些信息多是被直播的路人不想被外界所知,如果其不想讓他人知道的信息被人通過直播的方式公布于眾,這就導致被隱私權侵犯。許多網紅在戶外直播的時候并不會對路人進行打碼處理,而且這么多的路人并非全部同意參與直播,但他們的肖像被公布于眾,并且網紅從中收益,這樣侵犯了被播人的肖像權。
庭審網絡直播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司法公開和程序公正是有好處的,但這個好處并非直接的、必然的,至少庭審網絡直播并不會必然造成司法實體的公正,即使庭審網絡直播仍然有許多錯案發生,這也是沒有辦法完全避免的。但是,庭審網絡直播卻更多的造成了對參加訴訟的主體的隱私權的侵犯,庭審是否被直播不取決于當事人是否愿意被直播,而由審判機關做決定,即訴訟參與者對于自己參加訴訟的消息不享有自由決定權,這顯然有違隱私權的規定。對于中國的大多數人來說,即使訴訟的內容不涉及隱私,但其仍然不想讓過多的人知曉,筆者認為這是正當的訴求,應當被尊重。
視頻監控和網絡直播中侵犯隱私權頻發的原因主要在于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違法成本太低而訴訟成本太高,現有的法律法規中,公眾權益與個人隱私權的地位不平衡,沖突較大。所以,違法成本與訴訟成本的再選擇,以及如何協調公眾權益與個人隱私權的沖突是關于視頻監控立法和網絡直播立法的關鍵,也是保護個人隱私權在視頻監控和網絡直播中不受侵犯的關鍵。
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那么就應該對視頻監控的監控主體范圍做詳細具體的規定,對設置視頻監控的位置、時間、視頻保存方式、保存的安全性做出詳細具體的規定,對非法設置視頻監控的個人或單位如何進行監管,如何處罰做出詳細具體的規定,對于視頻泄露如何監管,如何處罰做出詳細具體的規定。減輕被視頻監控侵權主體的舉證責任,對視頻監控者實行無過錯責任,增大視頻監控侵犯隱私權的處罰力度,就可以達到違法成本的增加和訴訟成本的降低。
對于網絡直播的平臺方和網絡直播者實行無過錯責任,如果有人提起侵犯隱私權的訴訟,應有網絡直播平臺或網絡直播者提供證明得到了授權;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對網絡直播的內容和形式做出詳細具體的規定;對侵犯隱私權的處罰做出詳細具體的規定,禁止其再次進入市場,并給予相應的罰款和行政處罰;對被侵權者的維權方式做出詳細具體的規定;完善法律咨詢機制,對侵犯隱私權的案件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服務。對網絡直播平臺可以進行懲罰性賠償,可以借鑒美國的法律規定或司法判例,由此提高侵犯隱私權的違法成本,減輕訴訟成本。
權利沖突使兩個同樣具有法律合理根據的權利無法得到正常實現,為了化解權利沖突,確保法律邏輯的正確,應將兩種沖突的權利放在現實的社會背景及法律的宏觀價值取向中進行相應的權利取舍,也即對相互沖突的權利進行協調。⑥
視頻監控與網絡直播對于公眾安全利益十分重要,車站、廣場的視頻監控對于防范犯罪和應急事件的處理必不可少;網
絡直播可以豐富人民群眾的閑暇生活、促進消費增長,庭審網絡直播對于司法程序公正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如果公共利益優先個體利益,就可能出現為保全公共利益而侵害個體利益的事件,而此類事件在中國更容易發生,大眾常常有為公共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習慣,可是作為保護公民個人而存在的國家卻不可以這樣要求國民,而應當制定法律法規協調公眾權益與個人權利的平衡,在追求公眾利益的同時保障公民個人的權利。如果連個人私事都不能決定的話,保障個人人格尊嚴則是紙上談兵,在一個法治國家,保護個人權利應當被放在首要的地位,這也是良法的必然要求。
注釋:
①愛倫·艾德曼,卡洛琳·肯尼迪.隱私的權利[M].吳姑婷譯.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導論部分.
②黃婷婷.公共安全監控背景下公民個人隱私保護的法律思考[D].法律經緯,2012(20).59.
③司紹寒.從“水滴直播事件”看視頻監控的法律問題[D].犯罪與改造研究,2018(04).58.
④網絡直播.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D%91%E7%BB%9C%E7%9B%B4%E6%92%AD/10950068?fr=aladdin.
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推進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的若干意見,百度百科.
⑥劉小鵬.庭審網絡直播與當事人隱私權保護的沖突與平衡[D].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03).第69頁.
[1]李霖清.“監控直播”的侵權與規避——以360“水滴直播”為例[D].東南傳播,2018(01).
[2]司紹寒.從“水滴直播事件”看視頻監控的法律問題[D].犯罪與改造研究,2018(04).
[3]劉小鵬.法律文化與法律價值[D].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03).
[4]費夢夢.從公眾空間進軍私人空間的窺私欲——以網絡直播為例[D].東南傳播,2017(07).
[5]鄭潔.網絡社會的倫理問題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20期.
[6]靳愛國.公共場所視頻監控引發公民隱私權保護的思考[D].法制與社會,2011年23期.
作者簡介:李亞哲,嘉興學院南湖學院2016級學生。
指導老師:
劉錦城,嘉興學院南湖學院人文系。
注:本論文系嘉興學院2017年度校級重點SRT項目——《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流變及對當代影響》(項目編號:SRT2017B067)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