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旭
(571127 海南師范大學 海南 海口)
對于互聯網謠言來講,其是一種網絡發展的新興衍生物。這種傳謠和造謠行為和以往狀況有所不同,其擁有傳遞速度快、波及范疇寬廣、成本投入少、影響力深遠的特征。此謠言能在世界范疇一觸即發,傳遞成本基本為零,而且影響力不受其余輿論所限制,能嚴重干擾人們現實生活,是一個不可小覷的社會問題。
互聯網社會是在地面上使用無線或者有線通信互聯網,通過終端機銜接而成,沖出人們的邊界。應時而生的是,犯罪的邊界同樣被粉碎。以往犯罪若是安裝了互聯網的翅膀,那么便會掙脫空間的枷鎖,展現瞬息即至、覆蓋面廣、危害巨大的發展趨勢[1]。
現階段,網民數量急劇飆升,互聯網傳謠和造謠行為能夠企及的范圍也超過了人們的預想,以往傳謠、造謠行為遠不及網絡謠言的散播。截至2017年5月28日,我國CNNIC調研報告表明,國內網民數量以多達7.56億,網絡普及率50%。這代表著一個謠言的閱讀人數能輕松達到七億,將近影響整個中國。各個地區、素未蒙面的所有不固定大眾,均有幾率變成互聯網傳謠、造謠的波及目標,進而變成相關謠言的接受人或者再次傳遞人。
網絡擁有未實名、虛擬、敏捷的特征,而且任何一個不固定的信息接納人也是單獨的自媒體創作人。互聯網謠言一經散播便難以掌控,木已成舟。
全新時代下,要想收獲較高的互聯網知名度和渲染力,網絡中誕生了諸多專職推手。這些人利用不良消息效應曲解事實本相,把個人問題大眾化、一般問題嚴重化、部分問題全局化,試圖通過操控互聯網輿論從中謀取暴利。
即使已知是編造的有損他人聲譽的真相而特意在信息互聯網中傳遞的行為,和編造有損他人聲譽的真相且在信息互聯網中傳播行為的社會影響力相同,應列進刑法整治范圍內,但需要經過刑事立法程序,絕非通過司法來頂替。我國下發的有關司法解釋把已知是編造的有損他人聲譽的真相在信息互聯網中傳播的行為,視為編造真相污蔑他人的理念模糊了傳謠和造謠的界線,不符編造一詞的寓意。面對此種狀況,較為合理的對策為:添加有關互聯網污蔑的條例,把污蔑中傳謠者一同列進本罪的主體范疇,且提升污蔑罪的刑法最高刑。簡而言之,可把我國《刑法》中有關條例修整成:通過暴力或是其余手段公開羞辱他人,或是編造真相污蔑他人或是深知是編造的有損他人聲譽的真相而特意在信息互聯網中宣傳,造成嚴重影響的,判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管制、拘役等[2]。
基于侵害產品聲譽、商業信譽罪針對損壞未固定人的產品聲譽的互聯網傳謠、造謠行為展開整治,包括針對互聯網傳謠、造謠行為匱乏整治意識而致使罪刑不平衡情況發生,必須要積極修整此罪的行為模式和提升此罪的刑法最高刑。可把《刑法》里有關條例整改成:編造不實真相,在信息互聯網中、其余媒體上進行宣傳,或是已知是不實真相,特意在相關渠道上予以散播,侵害當事人產品聲譽、商業信譽,為當事人帶來嚴重經濟損失或是有其余重大情節的,判處管制或是5年以下有期徒刑,且收繳相應罰金。這樣一來,便能和相關不良行為帶來的傷害性相匹配。
基于捏造且傳遞期貨、證券交易不實信息罪針對互聯網傳謠、造謠行為的整治匱乏深度與重視,要重新定奪此罪的行為形式且提升其刑罰最高刑。總的來講,可把《刑法》里有關條例改正成:捏造干擾期貨、證券交易的不實消息,在信息互聯網或者其余媒體上進行散播,為期貨、證券交易市場帶來不良影響的,情節嚴重的,判處拘役、管制或5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時收繳10000元~100000元的罰金,情節十分嚴重的,判處5~10年有期徒刑,同時收繳20000元~200000元罰金。進而在行為特點和法定刑標準中和我國《刑九》(刑法修正案)中添加的捏造、特意散播不實消息罪還有一些其余要求相適應。
現階段,我國十分匱乏對不實警情、災情等互聯網傳謠、造謠行為的約束力度,要把捏造、特意散播不實食品安全消息等社會影響力極高的行為一同列進刑法整治范圍。與此同時,可將相關法律條例整改成:捏造的災情、險情、疫情等消息,在互聯網或是其余途徑上予以散播,或是深知以上不實信息,特意在相關途徑上宣傳,造成不良影響的,判處管制、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導致重大后果的判處3~7年有期徒刑。
綜上所述,在當代法制社會,法律針對社會的協調理應是全面的,不可有一處死角。互聯網的出現雖然為人們日常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然而卻讓一些不法分子趁機在其中盡情造謠、傳謠,為人們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與精神壓力,還會影響社會安定團結、和諧發展,因此加強刑法規制機制構建和優化勢在必行。
[1]沈葉.網絡造謠、傳謠行為刑法規制研究[J].法制博覽,2018(11):118+117.
[2]劉憲權.網絡造謠、傳謠行為刑法規制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法學家,2016(06):105-119+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