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君
(611130 西南財經大學 四川 成都)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至今已實施十周年,截至2017年7月底,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共有193.3萬家,入社農戶超過1億戶,平均每個村有3家合作社,入社農戶占全國農戶的46.8%。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重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現代農業建設的中堅力量。但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財產的所有權并未被明確的規定,介于公有和私有之間,也不同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產權結構。這種特殊的、不明晰的產權制度使得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我國農村合作社的雛形產生于1951年農村土地改革結束時,最初以互助組形式出現,經過了初級社、高級社和人民公社的演化。改革開放以后,人民公社被廢除,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漸產生了農民自發組織的農村合作社。
合作社是社員依據法律和合作社原則,集中資本和勞動力并統一調配,由社員民主管理,為社員及相關人提供服務而建立的一種經濟組織。農村合作社種類較多,主要包括社區性合作組織和專業性合作組織。前者以土地的股份制合作為特點,后者以提供專門性服務為特點。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四條直接規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產結構,包括成員出資、公積金等在內的五項內容。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成員出資。但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于其財產只享有占有、使用和處分的權利,并不享有收益權。《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第8條詳細規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出資形式,相較于合伙企業而言,不能用勞務、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譽等出資。相較于公司而言,不能以特許經營權或者設定擔保的財產等作價出資。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互助性經濟組織,目的是為成員提供服務,但是提供專業性服務需要一定的財產基礎,其積累主要是依靠成員出資,這也是作為社員的第一性義務。
合作社對于成員出資統一使用的目的在于維系農民專業合作社本身的運營或為社員提供服務,而不是追求盈利性。這使得合作社與營利性法人的產權性質有了根本性的不同。對于營利性法人,尤其是公司的股東而言,其出資所代表的股權是一種綜合性權利,其中包括了收益權。而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于其成員出資為代表的法人財產不享有收益權。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二十一條和第三十六條,每一個專業合作社成員的出資單獨計入自己的賬戶,具有辨識性,成員之間的出資不會混淆。成員退出時退還成員出資,并且進行可分配盈余分配和債務承擔,并非通過轉讓股權收回出資也不同于營利性法人。由此,成員出資的收益權仍然由成員所有。
成員出資的使用,根據我國法律規定的合作社原則——成員地位平等,實行民主管理,應由全體成員以一人一票制為基礎,形成社員大會多數決的決議來決定。對于成員出資,合作社成員可以通過民主管理間接地享有控制權,也就意味著,合作社成員只讓渡了出資的使用權,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處分權。
綜上所述,成員出資的性質是成員所有,但成員僅保留了收益權和一定程度上的處分權,其他占有、使用和處分的權利由農民專業合作社享有。
目前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能否用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出資仍然有所爭議。
大量農民脫離土地,進城務工,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這些農民已經放棄農業生產,他們的承包經營的土地閑置甚至荒廢。農民有利用土地的迫切需求。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一種財產性權利,即使其取得是基于一定的身份——農民,但只要是財產性權利,就有轉讓、收益的權利。
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角度來看,最初我國土地不允許流轉的原因是土地是農民作為弱勢群體享有的唯一保障,而正在建立的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可以使農民不再依附于土地生存,也就不再需要土地作為農民基本的保障手段。而且我國《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條明確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被承包經營。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個人承包經營。那么當然可以作為對含少數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個人參加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出資。《土地承包法》第四十二條也規定,承包土地可入股發展農業合作生產。
另外,農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利用土地承包經營權出資,可以提升土地規模經營水平,實現規模效益,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合作社的積極性。
因此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用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出資。
農民專業合作社財產結構中,公積金是合作社自當年盈余中由社員大會決定提取,按章程歸入社員賬戶,由社員享有所有權。社員退社時可退還社員或社員以此承擔債務,可以視為社員的收益。國家財政直接補助的所有權仍然歸屬于國家,在合作社解散、破產清算時,不得分配給成員,而由國務院的規定處置。他人捐贈的所有權歸屬于合作社。經上文分析,出于對成員出資使用的目的性、成員對其出資的間接控制性和可識別性、收益權保留性,本文認為成員出資的所有權應當歸屬于成員。
隨著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和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土地已經不必再作為農民生活的保障。城市化的推進使得部分農民脫離土地,從事其他行業的生產,土地閑置的情況嚴重,用土地承包經營權出資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減少閑置土地,也可以實現土地利用和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獲得更大的效益。
[1]米新麗.我國農業合作社法律問題研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3版.
[2]陳榮文.我國農村合作社法律制度的傳承、發展與創新.福建師范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