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是中國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族譜,又稱家譜、宗譜等。族譜記載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族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志,族譜)之一,屬珍貴人文資料。
史上大家族和望族的家訓,不僅對本族人有浸潤、影響和約束,而且對其他家族和整個社會亦是如此。《誡伯禽》、《弟子職》、《誡子書》、《顏氏家訓》,以及《曾國藩家書》等,都是影響非凡綿延久遠的家訓,燭照古人讀書和仕途之路。
朱姓,史上大姓氏、望族,名人輩出,朱熹便是之一。朱熹,宋朝人,號晦庵,世稱朱文公,今福建尤溪縣。宋朝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儒學集大成者。余英時著有朱熹的專著《朱熹的歷史世界》。癡心父母古來多,朱熹也不例外。到晚年,朱熹為其子孫撰寫了《朱子家訓》,又稱《朱文公家訓》(后人據此寫有《朱柏廬治家格言》)。《朱子家訓》全文三百余字,講述了個人應該為家庭和社會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精辟闡明了修身立德治家之道。
到了明朝,史上另一大姓氏、望族王氏家族,出了一位大哲人,他突破朱熹學說,形成自己的知行合一思想,他就是王守仁。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他是今寧波余姚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日本學者贊其曰“憶昔陽明講學堂,震天動地活機藏。龍崗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王守仁為文博大昌達,行墨俊爽,著有《王文成公全書》。
王陽明所寫的家訓,又稱《示憲兒》,其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張“蒙以養正”,把勤讀書、早立志、學做人、做好人,視為家庭教育的最高宗旨。《示憲兒》整篇歌謠體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韻到底,朗朗上口。
用現代人的思想和價值觀念衡量,特別是在學者的眼光里,朱熹和王守仁思想體系,被指有三綱五常封建思想,或有缺陷、有商榷的地方,需補充完善之處。如,家訓中過于強調安分守己,缺乏獨立思考、質疑批判精神的教誨等。但是,二位大哲人所寫家訓,對現代人的積極一面是更大的,即使有的現在已被忘記。我們品讀二位大哲人的家訓,會更加感覺到家訓中反映出的更多思想,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比如,提倡閱讀經典,尊老愛幼,誠實信譽,包容寬容,節儉勤老,遵紀守法等等。這些積極向上的思想和教誨,歷久彌新,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引領教育中華民族不斷走向昌盛的古訓哲理。
附 朱熹《朱子家訓》原文:
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于我,我必遠之。慎勿談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隨所遇而安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處世無私仇,治家無私法。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禮也;聽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體,飲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無也,可不慎哉!
王陽明家訓全文:
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悌;學謙恭,循禮儀;節飲食,戒游戲;毋說謊,毋貪利;毋任情,毋斗氣;毋責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吾教汝,全在是。汝諦聽,勿輕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