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蘭
江西應用科技職業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指在法學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提供典型案例,分析客觀事實。以典型案例的具體案情為主線索和出發點,引導學生針對案情判斷法律執行準則與動機。通過案例生動形象地闡述法律依據,揭示其法理內涵,加強學生理解程度。案例也被稱為“case”指個案、事例、個例、實例等。案例一詞最早用于法庭審判,律師將以往案例作的判罰標準作為論述依據,在教學中提到的案例教學法,通指為學生提供可以參考的實際教學案例,在法律教學中強調案例的真實性和判罰依據以及案件審理過程。
(一)依據民事訴訟法課程結構,設立案例教學的重點
將案例教學法融入民事訴訟的法律課程中,必須突出教學重點,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做到重點內容突出。以該課程的結構分析,可以分為總則與分則兩個維度。總則是傳授學生民事訴訟法基本制度與理論,而分則需要講究具體法律執行程序。以總則和分則為基礎劃分課程結構,需要從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上劃分教學案例法在整體課程中的比重。其中純理論部分和基本法律條例都是課程重點,但是其課程內在具有綜合性與抽象性的特點,引導學生與實踐相聯系存在一定困難。因此需要借用相關案例,為某一法律條例進行解釋和形象化描述,以便增加學生的理解程度。民事訴訟法教學中難點多集中在分則部分,其涉及到法律具體應用方式與方法,且內容繁雜,因此需要在此設計相應案例引導學生加深認識和客觀理解。
(二)豐富教學案例庫,精心選擇教學案例
每年我國各級法院審理案件數以百萬計,教師不能從中隨意挑選進行課程講解,如果案例的典型性不突出,也容易造成學生理解誤區。因此需要教師從以往案例中精心挑選,選擇具有代表性和具備一定影響力的經典案件作為教學法應用案例。筆者認為,在民事訴訟法教學中,教師選擇相關教學案例時,需要遵從案件的三個特性,目的性、典型性、相關性。選擇教學案例相對耗費時間較長,需要所有法律教師重視日常積累。因此教師應當平時注重針對經典案例的資料搜集與整理,以便在重點課程中隨時調取相關資料,不至于再耗費更多時間進行資料查詢,做到有備無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為學生提供更為完善的課程規劃。
(三)課前準備充分,做好應對預案
通常情況下,進行案例教學法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案件討論,針對案情進行分析,才能為學生構建完整的民事訴訟法知識結構。在討論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針對案例闡述個人觀點,才能真正了解學生對該項法律細則的掌握程度。但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也容易產生主觀誤區和偏差,因此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法的過程中,必須注重課前準備工作,完善教學應對預案。當發現學生出現主觀問題時,通過準備的相關資料,為學生提供信息補充,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更為客觀的認識,才能約束學生產生對該項法案的思維誤區。案情討論的過程是爭鋒相對、錯綜復雜的思想交流,課程中學生也會旁征博引論述自身觀點,在網絡信息高速發展的階段,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不亞于教師,因此教師并不具備絕對引導優勢。那么為了引導學生的正確思維導向,教師必須準備更為精準的教學案例,才能在思維博弈的過程中占據上風,從而教導學生正確看待民事訴訟法,學會正確的法例應用方式。
(四)悉心評價,鞏固教學質量與效果
學生討論案例之后,都會產生重新的認識,以辯論和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更為客觀的總結,才能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而學生能否完全領會法律條例中的內涵,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經驗中予以評價。評價的方式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既可以由教師進行評價,也可以由學生的相互評價,尤其在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邀請司法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評價,這樣也更為權威與專業。其中教師評價為課程重點,需要法律教師注重兩個方面。一方面,需要教師客觀分析學生提出的個人觀點,以教學經驗和法律法規的具體條文為依托,對學生進行評價。既要肯定學生的正確意見和觀點,同時也要指出學生存在的誤區和偏差。另一方面,針對案例討論不夠深入的部分,需要教師進行再次補充和闡述。案例分析討論的目的并不是為尋求具體的標準答案,而是通過案例教學來培養學生能力,從而構建完整的法律知識結構。
[ 參 考 文 獻 ]
[1]吳英旗.案例教學法在<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05):103-104+139.
[2]赫榮平.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民事訴訟法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高職學報,2011,13(1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