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寒
赤峰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城鎮居民法律意識的提升對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直接決定我國法治建設進程的效率。隨著經濟建設的逐步開展,我國的法治教育也在逐步的推進。在這個過程中,居民法律意識也在逐漸的發生變化。為科學掌握居民法律意識的變化程度及現狀,筆者選取內蒙古赤峰市作為調查地點,以隨即抽樣的形式進行了調研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城鎮居民法律意識的現狀及制約因素。
首先,市民的權利意識仍有提升的余地和必要。從數據上看,居民的法律意識雖然已有一定基礎,仍有近20%的被調查者表示法律與自己的生活關系不大,對于法律也不甚了解。在面對權利損害時,也采取為忍讓態度。由此可見,權利意識教育仍有余地。
其次,權利意識與義務意識之間存在失衡狀態。數據顯示赤峰市民維權意識水平遠高于承擔義務意愿,居民往往具有較強的權益保護意識,但是卻不愿承擔法定義務。法治教育存在權利意識教育和義務意識教育脫節的情況。
再次,法律認知缺乏體系化。調查數據顯示赤峰市民的法律認知呈零散性特點,市民法律認知呈現“點”的聯合狀態,尚未形成“線”和“面”。對于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婚姻法》和《繼承法》,居民的知曉度居然不到50%。居民對于中國的法制體系,特別是救濟制度尚無清晰認知。
據調查數據顯示,居民選擇法律救濟的意愿很低。依據調查數據顯示,當權利損害發生時,市民更傾向于“私了”、“中間人說和”等私力救濟手段,尋求公、檢、法、司等公權力救濟的意愿僅有13.28%。除了救濟成本的考慮外,“疑法”和“拒法”的心理情感也是關鍵因素。
法律意志是法律意識的最高境界,是社會主體的最高的法律品格,這種品格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法律認知和法律情感的基礎上慢慢習得的。目前我國居民的法律認知和法律情感均處于較低級狀態,社會普遍尚不具備形成法律意志的前提,社會主體尚未形成法律意志。
首先,法律義務意識教育被忽略。目前城鎮居民的法律認知呈現失衡狀態,而究其原因,主要是長期以來對于義務意識培養的忽略。市民權利意識也義務意識已經脫節,極易造成不良社會事件的發生。
其次,救濟途徑宣傳被忽視。長期以來法治教育均是以培養維權意識為核心,而對救濟途徑的宣傳卻少之又少,居民普遍缺少法定救濟常識。如在赤峰市林西縣發生了一件故意傷害致死案件。丈夫在實施家庭暴力過程中失手將妻子打死。考慮到妻子出軌在先,還有年幼子女需要撫養,訴訟費用又比較大,妻子家屬主張私了。雙方于是達成和解協議,并迅速處理后事。后經人舉報,公安機關介入。當事人在向我們陳述此事時一再表達這樣一種困惑,即“我們都不追究了,公安機關為什么還要多管閑事?”市民之所以會有如此困惑是因為在法律認知這個三維框架中,缺失了重要的一面,即救濟制度的認知。
法制宣傳尚未實現普遍性、多樣性和靈活性的要求,法治宣傳教育活動舉辦間隔周期也比較長。據調查數據顯示,通過地方法制宣傳而獲得的法律認知僅占10.09%;有42.9%的被調查者表示從未參加過法治教育和宣傳活動;45.95%的被調查者則表示僅僅是偶爾會參加法制教育和宣傳。而就法制宣傳活動組織者方面,55.38%的被調查者表示其參加的法制教育活動是由其所在單位或學校組織的;22.97%的被調查者表示是由街道或村委會組織的,12.88%的被調查者表示是由工商聯、婦聯等其他社會組織組織的。而由政府或其部門組織的法制活動僅占7.7%。
首先,法律援助中心的作用未得到完全發揮。法律援助中心的主要職責在于向特定群體提供法律援助,其主要的行為模式即為接受法律咨詢并提供法律援助。作為法治建設的窗口,該機構應當在法治建設中承擔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目前法律援助中心的社會知曉度只有約30.41%,由此可知該機構職能未得到充分發揮。
街道辦事處的職能發揮不足。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街道辦事處的法治職能主要體現為基礎性綜合執法及法律咨詢服務。根據調研數據,約有13.15%的市民在遭遇權利損害時會到街道辦事處尋求法律咨詢。走訪可知目前街道辦事處確實承接大量的群眾咨詢,但工作質量卻不高,原因有二:首先街道辦事處的工作范圍較大,往往不能集中精力開展法治教育;其次街道辦事處往往不具備提供專業法律咨詢的能力,直接限制了其法治教育功能的實現。
除上述因素以外,市民的受教育程度、職業、家庭收入和宗教信仰均會對其法律意識的產生和進化產生一定的影響。赤峰市屬于民族地區,各個民族之間的習慣傳統不同,信仰也不同。如何克服宗教教義及民族傳統對于法治建設的不利影響,將其轉化成促進法律意識形成的有利因素,是赤峰是推進法治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要平衡法治教育的內容,將原有的權利意識教育為主的教育模式轉化為權利、義務和救濟并重。同時要重視法律體系化的教育,將法律知識點的習得轉化成法律精神的習得,在教育中引發居民的法律認同感,進而實現法律認識的提升;其次,要根據居民的需求選擇法治宣傳教育的途徑,變單一的宣傳教育為多途徑結合的教育模式,以適應不同人群對于法律認知的需求。最后,要縮短法治教育的周期,增加法治宣傳的頻率。盡量的多開展固定的法治活動,借助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平臺,固定地點規定周期的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
首先要加大執行信息公開的力度,應擴大公開的范圍,保證公開渠道的多元化。政府機關除公開決議決定以外,還應當公開決議的做出程序及居民意見的獲取渠道。此外,就公開渠道方面,不應當僅僅限于官方網站及新聞,還應當廣泛利用其他的社會告知渠道。對于涉及居民重大利益的事項的決議,應當依法組織聽證。這些都能夠提升居民對于執法機關的認同感,產生居民的法律期待;其次要建立大案要案公告機制,對于重大的事件和案件,就事件的發生、進展、處理意見及結論逐步的進行公開;再次,要建立監督機制,暢通監督渠道,以促進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的推進。
法律意識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必定以經濟建設為基礎,因此,要提升居民的法律意識,必須大力的開展經濟建設,以期為法律意識的提升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此外,還應當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全面提升城鎮居民的法律領悟能力和法律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