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健
中國天津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集團公司,天津 300050
第一,所有者缺位是國有企業經營效率低、資產流失的重要原因。實行國有企業員工持股,使國有企業有了所有權的約束主體,能夠防范企業經營者可能存在的道德風險。第二,科研人員、技術人員以及管理人員持股,不僅能夠體現技術和管理的價值,還能留住人才,調動大家工作的積極性,發揮人才的作用。第三,員工持股能夠增強員工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的關切度和參與度,增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
法律首先應該明確規定國企員工持股主體的類型及其民事主體資格。自然人直接持股、外部轉持股以及持股會持股是目前國企員工持股的三種類型。
當前,我國國企員工持股主體的類型主要有自然人直接持股、外部轉持股和持股會持股三種。自然人持股是指國企員工以本人身份對國企股份的直接持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鼓勵國企業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直接持股;外部轉持股即企業員工投資建立的公司(該公司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再對其所在國有企業進行投資,員工間接地持有國企股份;持股會持股即是認購股份的員工自愿組建持股會對其所購股份進行集中管理。持股會持股可以避免股東人數的限制。
三種持股主體類型各有優缺點。自然人持股適用于企業員工較少的國有企業,或適宜于少數的科研人員與管理人員。而我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國企人數一般較多,因而自然人持股在我國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受限;外部轉持股將會產生相對較高的代理成本,另外員工也不能直接參與到企業的管理之中來;持股會持股的最大問題是持股會的獨立民事主體資格的明確。各種形式的員工持股,各有優缺點,在我國法律明確地規定了員工持股主體類型的同時,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應該允許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允許持股形式的多樣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明確規定“自然人”和“法人”是具有獨立民事主體資格的。因而,三種持股主體類型中,自然人直接持股與外部轉持股具有民事主體資格,能夠獨立承擔民事義務和享有民事權利。但持股會不是“法人”,也不是“自然人”。其民事主體地位還需要法律的明確規定。
持股員工所持企業股權的影響力與員工的話語權以及員工同企業利益的相關度密切相關。當員工所持股權的比例較高時,他們的話語權及與企業的利益相關度也會隨之上升,有益于提高企業員工參與企業經營和管理等日常事務的積極性。但我國國企中,內部員工持股比例相對較低,一般在百分之十左右。國企員工持股比例較低,難以提高員工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的關切度及參與度,難以保證對員工的激勵作用。
員工持股能夠增強員工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的關切度和參與度,增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自然人直接持股可以較好地體現這一效果。但持股會持股和外部轉持股則由于企業員工是間接持股,因而其股權行使效果需要加強。針對持股會持股,影響員工股權行使效果的是冗長的委托代理鏈條。可將員工代表大會作為議事機構,由員工代表大會向董事會派任董事,董事代表持股員工行使權力。改變持股會的運行機制,縮短代理鏈條,增強員工股權的行使效果。針對外部轉持股,則需要持股員工所投資的獨立法人能夠在行使股權時,體現國有企業持股員工的意志。在參與公司的管理決策時,能夠表達持股員工的民主決策。
員工持股能夠增強員工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的關切度和參與度,增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本文對國企員工持股主體的類型及其是否具有獨立民事資格、員工股權的影響力、持股員工股權的行使效果等方面進行了法律探討。對于目前我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員工持股問題,明確員工持股的重要意義及法律規范化的重要性,有利于推動我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向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