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禮平
廣西銀正律師事務所,廣西 柳州 545001
2017年10月1日在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中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正式成為我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對社會民事法律關系做出了明確的基本規定,對整個法律體系的運行起到了統領作用[1]。而《民法總則》隨著時代的變化出現一些新規,使得保險法律實務也由此發生了巨大變化。
保險法律的概念是在2014年8月13日的國務院會議上正式提出的,同時提出了相關推動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體系和規章制度。而在《民法總則》當中明確提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相關法律原則,規定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的保護?!睹穹倓t》的頒布與實施從根源上為消費者保險起到了支撐作用,并為其后的法律發展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民法總則》中提出的保險法律制度直接使得民事主體可以有效規避非系統性的風險,如若發生風險時,可將其轉移到保險法律制度的群體當中,有利于重新分配社會資源,進而對整個社會穩定以及經濟的發展起到平衡和促進作用。另外,實行保險法律制度對民事法律制度的公平性原則起到了督促作用,作為存在一定風險的保險行業,其各項事務都離不開保險法律法規等的監管和控制。從《民法總則》強調社會公平利益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民法總則》的實施將為整個保險行業的發展帶來變革[2]。
眾所周知,只有滿足相應年齡的自然人才能承擔一定的民事行為。根據新出臺的《民法總則》相關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即不滿十八周歲、且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而不再是以往的十周歲。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未成人年年齡下調為八歲,也就是說,《民法總則》新規當中明確指出不滿八周歲的未成人年才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得獨立承擔民事行為。由此,保險法律實務中的相關法規涉及到的主體年齡與內涵也應當做出相應調整。
《民法總則》中明確規定胎兒權利受法律保護的原則。胎兒在出生之前,雖然還不是一個完整的自然人,但是其也具有生命,因此確立胎兒存在民事權利是合理的,且在出生前就享有繼承權,擁有相應的遺產份額,贈與財產應予保留。這一規定的變化是我國民事法律改革的一項重要突破,直接影響著保險法律實務中保險金的繼承關系。
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主體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力,當期間屆滿時,主體將失去勝訴權。而在訴訟時效期間內主體提出請求的,法院均可強制義務人履行所承擔的義務。因此,將一般訴訟時效期間由兩年延長為三年,則是對權利人的法律保護。
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民法總則》的頒布與實施,胎兒利益的保護制度也隨之發生改變,提出胎兒也具有民事權利的能力,因此使得保險法律實務也發生巨大的變化。根據現階段的《保險法》中的第十二條規定,由于胎兒不是現實存在的、完整的自然人,其不存在享有人生保險制度的保護。由此可見,我國的保險行業中針對胎兒人身與財產的保險實務還需重新開發和規定。根據《民法總則》中明確指出胎兒擁有遺產繼承權和利益保護的權利,則其也同樣被視為擁有民事權利的能力。因此,胎兒也可被視為擁有保險的對象。且保險范圍也將隨之擴大,胎兒也可作為被保險人,其保險相關的人壽或是意外險在市場上均還需要更多的開發與研究。根據目前情況,關于胎兒保險的法律法規還尚未有明確規定,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因此具體內容還需參照以往的關于父母為胎兒投保的內容作為基礎條件,有相關法律明確規定,父母為胎兒投保后,以胎兒娩出存活為生效條件的人壽保險合同綜合應以20萬元為限額[3]。
被宣告死亡的條件,《民法總則》中的具體規定與以往的民法規定有所不同,尤其是針對自然人長期下落不明時正式宣告死亡的相關規定。當自然人長期下落不明時,需盡快消除其個人涉及到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通過保險法律解決下落不明的自然人與其他人之間的人身與財產關系,以此盡快恢復正常、達到維護社會穩定的目的。
在保險法律實務處理的具體實踐當中,其繼承人或是受益人需根據《民法總則》的相關規定,根據死亡認定標準確認并宣告其死亡事實,如若因為意外死亡需由法院判決并宣告死亡時間,這樣與保險公司的賠付情況息息相關。
根據民法規定,被保險人處于意外事故下落不明而導致意外身亡的,法院評判的死亡日期則為意外事故發生之日,此時的保險公司應當依照合同約定予以賠付。而其保險受益人應當由被保險人或是投保人直接指定,這也就說明受益人的順位并沒有限制,使得與《民法通則》的規定不同,對保險法律實務問題解決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上述有提到《民法總則》中將訴訟時效由兩年延長為三年,但法律針對特殊情況也有另外的規定。例如,《保險法》中的第二十六條有相關特殊規定,對普通保險和人壽保險做了兩年和五年的特殊要求。因此可以看出,保險的時效問題并不會隨著民法的規定而一成不變。而真正影響到訴訟時效的是保險金請求的起算時間問題?!睹穹倓t》對新起算標準也做了相關規定,指出“自權利人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計算”[4]。這不僅要求權利人知道自身權利受到的哪些侵害,還需進一步認識主觀條件的影響。但在《保險法》中有明文規定,訴訟時效的起算時間點應該為權利人知道事故的發生之日算起。同時,民法規定法院不得干預訴訟時效,這也就說明在保險法律實務處理的過程中,一旦超出《保險法》所規定的訴訟時效,針對被保險人還主動保險金賠付的行為,保險人有權提出抗辯權。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民法總則》的順利實施,對推動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它將人的權利與保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以人的保護為核心,增加了對胎兒利益和繼承權、人格保護等多方面的內容,強化了對個人保護權利的措施,對保險法律實務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接下來的幾年,需以整合修訂《民法總則》為核心,為編纂一部完善且科學的中國民法典做努力,推動中國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