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蕾 馬志鵬
北京大成(沈陽)律師事務所,遼寧 沈陽 1100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人民法院對于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由此可見,訴訟保全的目的在于依法保護當事人與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避免因當事人一方原因而致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權益的其他損害。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規定,行為保全是對于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而責令被申請人做出一定行為或是不作出一定行為。
訴訟行為保全不僅包括能夠使將來發生的判決得到順利執行,而且還包括防止不法行為繼續進行、防止損失擴大或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的目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并沒有對于訴訟行為保全的具體方式做特殊規定,在執行程序中,因出現法定代表人怠于、拒絕履行義務、逃避責任的情況時有發生,為了保證案件的順利執行,采取禁止變更法定代表人,能夠配合執行工作的開展。但在審判程序中,因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與責任承擔方式還未最終確定,法院準許采取禁止變更法定代表人的行為保全情況較少。
變更法定代表人是否必然會導致逃避債務?答案是不確定的,因為“原法定代表人”只是更了解訴訟案情和公司管理經營狀況,對于債權債務的形成也最為知悉,能夠協助案件執行,但變更法定代表人并不能對公司的財產造成實質影響,更不會影響公司對外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根據《公司法》、《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登記管理規定》等規定,變更法定代表人屬于法人內部的自治管理行為,是由法人自由決定的,變更后只需要在工商部門核準登記即可。
況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等規定了法定代表人代表公司行使職權、代其起訴應訴,在公司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義務時,對于惡意逃避債務的法定代表人,即使完成了法定代表人的變更,也會對原法定代表人采取限制出境或給予行政處分、罰款,甚至追究其刑事責任,惡意變更法定代表人,法律是有明文規定給予懲戒措施的。因此,采用申請“禁止變更法定代表人”的訴訟保全方式應當全面考量其必要性,筆者認為應當從如下幾點考慮:
訴訟行為保全的目的是避免因當事人一方原因而致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情況的發生,但如果被告本身具有償還債務的能力,或者原告已經申請財產保全,已經能夠確保原告的起訴金額可以得到有效償還,那么,再禁止其變更法定代表人的訴訟保全方式就會失去法律意義。
筆者認為:申請禁止變更法定代表人的行為保全時間節點應當被告在一審敗訴后。因為,被告只有在對敗訴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存在一定認知情況下,才會有申請法定代表人變更,以來規避執行其財產的故意。同時,通過變更法定代表人逃避債務屬于間接避債行為,并不會直接的對公司財產造成影響,其規避的主要是執行階段的強制措施,所以,申請禁止變更法定代表人的行為保全不應當在審判階段,而應當在被告一審敗訴后到執行階段這個區間內。
對于在審判階段變更法定代表人的,因為變更法定代表人屬于公司自治范疇,禁止變更法定代表人應當在考量被告履行債務能力等多種因素后綜合判斷;對于在一審敗訴后到執行階段,被執行人無正當理由和充足證據而變更法定代表人的,應當認定其在行為方式上具有逃避債務的惡意;從轉移對象上來看,如果將法定代表人變更為該公司基層員工,不便采取強制措施的人或是下落不明的人,被執行人是具有逃避債務之嫌的。
綜上,筆者認為:采用申請“禁止變更法定代表人”的訴訟保全方式是一種間接的訴訟保全方式,其本身不會對公司財產造成影響,更不會直接作用于債權的有效清償。同時,變更法定代表人屬于公司自治范疇,我國法律也對惡意變更法定代表人的“原法定代表人”有嚴格的懲戒措施,因此,法院在裁定禁止變更法定代表人時應當充分考量其必要性。同時,因在一審敗訴后到執行階段,被執行人逃避債務的情況時有發生,但在審判階段,因為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尚未確定,被告逃避債務的幾率較小,所以,筆者不建議在審判階段法院就準許原告采用“禁止變更法定代表人”的訴訟保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