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銘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2100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三條第一款對公、檢、法三部門明確分工,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逮捕、訊問,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準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執行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三部門的關系則體現在第七條規定,即“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準確有效地執行法律。司法實踐中,則是配合為主,制約為輔,形成了“警察是做飯的,檢察官是賣飯的,法官是吃飯的”①的辦案模式。圍繞著公安機關的偵查訊問展開的核查審判,制約了檢察院和法院應有的法律監督和法律審判職能,釀成涉案當事人案件一錯到底的悲劇。
筆者注意到兩點,一點是人民法院的司法審判,在保證司法獨立審判的同時,要敢于推翻前置部門的案卷中的偵查、核查結果,發揮自身的審判調查監督能力,確保當事人可以得到應有的合法審判;另一點則是人民檢察院,作為公訴機關以及法律監督機關,一方面要處理好本部門對公安機關偵查案件報請訴訟的審查工作,保證當事人的合法權利,避免公安機關的權力濫用,另一方面則是發揮好對人民法院司法審判的監督建議,要依職能合法行使對人民法院審判結果提起抗訴和審判建議的權利,履行本部門應盡的義務,保證當事人的合法權利。
冤假錯案的產生原因是多樣的,有客觀的證據指向與條件拘束,有主觀的人為故意與個人過失,我們在從冤假錯案中吸取教訓的同時,不僅是對該案中的冤死之人的緬懷與悼念,更加是對我國刑事訴訟改革的信心與決心,防范于未然,努力讓人民群眾可以真實感受到司法審判的公平正義。
全程錄音錄像的適用在很多國家都有采用,我國從2007年首先在檢察機關針對職務犯罪中建立適用,2012年又對于重大刑事案件也采用這一措施,價值體現主要是固定被訊問人員口供和保證訊問過程的規范合法性兩個功效。②在這十個冤假錯案中,都不約而同的涉及疲勞審判、威脅恐嚇等刑訊逼供的手段,并借此獲得當事人的“詢問筆錄”、“證人證詞”等虛假證據。多年前,相關部門的偵查審訊監督缺少技術支持,無法保證對當事人審理過程中的全方位監看,但當下我們已經具備這一技術能力,雖無法保證全程公開直播,但是錄制備份以供查閱的能力完全可以實現,這也是對當事人在審訊中的權利保障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可以保證在監視中,在監控下的詢問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將嚴格按照法律的約束進行,不會有任何違法違規的可能,保證被詢問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則是對與被詢問人而言,在全程錄音錄像的監控錄制下,有利于防止當事人胡攪蠻纏、肆意妄為,避免了供述材料之間存在出入。
辦案人員“先入為主”的辦案思想也在這十個冤假錯案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所有人員的目光全都投向于搜集當事人不利的證據,找尋不利于當事人的證人,而把完全可以證明當事人無罪的證據置若罔聞,這樣的辦案方式必然釀成冤假錯案的悲劇,例如在山東陳世江案中,詢問人對于當事人提出的有力證據不加以調查,竟然說道“承認了是你,不承認也是你”的言論,確實讓人不寒而栗,這種完全不負責的辦案態度以及“置當事人于死地”的辦案方式值得我們警醒與摒棄,要做到排除合理性懷疑,對當事人的有利證據應予搜集,而不是想當然的把當事人投入不利境地。
冤假錯案的發生原因是有很多方面的,客觀因素我們是無法完全規避的,技術條件科技水平等因素都是限制因素,但是對于人為主觀因素我們可以盡可能改變。人為因素主要有兩種,一是故意違法辦案,如接受賄賂或親友請托而徇私枉法裁判的;二是因重大過失導致發生錯案或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③偵查、起訴、審判階段,辦案人員故意違法辦案,都或多或少會導致冤假錯案的產生,對于此建立完備的預防以及追責機制將有助于避免這一狀況的產生,避免悲劇的發生,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即使冤假錯案發生后,盡快啟動追責機制,從根本上將人為故意造成的冤假錯案相關人員排除到司法體制外。而對于人為過失,主要就是相關辦案人員的辦案水平和專業能力有待提升,這種情況下冤假錯案的產生會隨著辦案人員的能力水平提升而規避,因此在該類冤假錯案,追責要將重點放在能力提升層面。
刑事司法改革的主要價值在于維護公正與法治,在案件審理中盡可能的查清案件真相,給予當事人合法合理審判,體現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下的罰當其罪,也要認識到“遲來的審判”或者“錯誤的裁決”會給人民群眾帶來多樣的傷害,處理好公正與效率之間的關系,將公正、真相以及效率三者相結合,努力實現讓每一位人民群眾都可以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
從客觀的角度考慮,實體公正,即結果公正,是指案件實體的結局處理所體現的公正。④每個案件都可以得到公正的審判,司法體制改革的具體意義就得以體現;程序公正,即過程公正,④貫穿于整個案件的始終,嚴格按照訴訟程序審理案件,將會從根本上排除一些與程序法規定上相違背的事項,從而保障當事人的合法訴訟權利,維護當事人基本人權,為實體公正提供保障。
查明案件的來龍去脈,是保證司法公正的基礎,脫離真實情況的揣測都是沒有意義的,訴訟中的客觀真實是指司法人員依法對案件事實的認定與案件客觀的本源事實相符合。④客觀真實更加貼近于實質真實,是以實際偵查結果,證人證言,證據認定等為基礎,盡最大可能恢復案件原狀,將已發生的案件過程重現在各方主體面前,從而對當事人進行公正的司法裁判;法律真實是指司法人員運用證據認定案件事實達到法律所規定的真實程度,④更貼近于形式真實,著重體現在訴訟程序中,保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嚴格訴訟程序要求,規范案件辦理人員,避免當事人遭受刑訊逼供、威逼恐嚇等非法手段。
公正、真相與效率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首先辦案效率的價值應由公正司法和事實真相共同決定,只有公正的效率是缺少真相來支撐的,因而無法清晰地了解案件的本源;而只有真相的效率則是欠缺公正的裁量,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無法得到維護;所以公正與真相應是相輔相成的,將公正與真相相結合,效率的價值才真正體現出來。其次對于公正與效率,公正的司法裁判需要案件的事實真相,公正司法是重要目標,兩者的關系應當定位為“公正第一、效率第二”。最后則是真相與效率,發現事實真相的過程將是曲折而耗時的,必定會降低辦案效率,而審判為中心的司法體制,彰顯公正是現代刑事訴訟的核心價值,而效率則是重要價值,因此應將案件真相置于辦案效率之前,以此來保證司法公正,實現維護人民利益,保證社會穩定,健全司法打擊違法犯罪的目標。
[ 注 釋 ]
①何家弘.從偵查中心轉向審判中心——中國刑事訴訟制度的改良[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5(2):130.
②何家弘,王愛平.強制性訊問錄音錄像推定規則[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5,5,23(3):106.
③陳光中.完善司法責任制[N].人民日報,2015-10-19.
④陳光中.公正與真相:現代刑事訴訟的核心價值觀[N].檢察日報,201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