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啟花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法律系,山西 太原 030000
在我國,“休息”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工作、學習或活動暫時停止”。有學者將其理解為過度勞累之后的休息,然而筆者認為休息應該是在工作或學習中由于學習或工作時間長而導致的效率下降,從而應進行恢復原有效率的行為。
我國《憲法》和《勞動法》都對休息權作了較為系統和詳細的規定。《憲法》第43條,明確將休息權作為一項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寫入到憲法當中;并進一步規定國家發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設施,規定職工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我國《勞動法》第四章專章規定了勞動者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內容,例如:第36條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第38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第40條規定:用人單位在下列節日期間應當依法安排勞動者休假:(一)元旦;(二)春節;(三)國際勞動節;(四)國慶節;(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休假節日。第41條規定:用人單位由于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后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第43條規定:用人單位不得違反本法規定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第44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準支付高于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通過這些法律的規定,能夠讓勞動者感受到休息權得到保障的溫暖。
雖然,憲法和法律對勞動者的休息權,做了很好的頂層設計,但是,就目前我國的形勢來看,立法與現實的實施有著很大的差別。由于職業的不同所引起的休息權的實現是不同的。比如:國有企業的職工,政府機關的公務人員與其他私營企業的工作職員享受的休息權是大不相同的,主要體現在工作強度的大小、工作環境的健康、收入的多少以及休息權的有無。我國《公務員法》第76條規定:“公務員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福利待遇。國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公務員的福利待遇。公務員實行國家規定的工時制度,按照國家規定享受休假。公務員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應當給予相應的補休”。根據此法,公務員一般的休息權都可以得到保障;而其他職業的人員比如建筑工人、服務人員等。他們的休息時間甚至工作安全條件都無法擔保,更不用說其他休息權利。
自1994年《勞動法》頒布以來,社會各領域的勞動關系日益交錯、復雜,現有法律規范的步伐遠遠趕不上社會目前關于勞動關系改變的節奏。我國法律的規定已經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缺陷。在某些條款的運用上,規定地相當的模糊,在具體實施時出現了無法可依的現狀。例如:工作時間與休假。在法律規定對于違反法規侵犯公民休息權的懲罰措施與歸責原則來說,是極其軟弱的,對企業雇主、廣大個體老板等用人單位來說不構成威脅,甚至他們抓住法律規定的漏洞變本加厲的在壓榨勞動者。
部分用人單位之所以肆無忌憚的侵犯公民的休息權,與國家對勞動者休息權保障的監督不力也有密切關系。在我國,勞動監察部門與工會是保障勞動者權益的主要單位,首先,勞動監察部門與工會在執行期間并沒有完備的規章制度供其運行,有的也只是一些原則性的規定,這就造成了各級勞動監察部門與工會在具體監督管理時有很大的自由操作空間,在這些自由空間下滋生出的是懶惰與監察不力;其次,勞動監察部門與工會在真正的維權活動中作用過于微弱,造成勞動者不愿在這些監察部門維權,受理的案件數量也很少。再次,在監督部門中,本身是為了維護廣大公民權利的工會,在某些情況下出現偏向用工單位的情形,再加上一般勞動者不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所以造成在與用工單位談判與協商中處于毫無地位的劣勢。最后,政府對于公民休息權被侵犯的救濟缺乏有效的途徑,歸根結底為了保證地方的財政收入與利益,地方的勞動監察部門不想也不愿意去主動的履行監察職能,某些官員甚至為了自身的政治前途對勞動者休息權被侵犯的事件不聞不問,正是由于這些原因,勞動者休息權的保障才會難以得到監督與救濟。
在我國勞動者休息權爭議解決機制是在起訴之前需進行勞動爭議仲裁,這一程序看似是為了保障勞動者的利益,但實際上優劣相比,劣勢較為明顯。首先,這一前置程序并不利于直接的解決爭議反而延長了爭議解決的時間,隱含的增加了解決爭議的成本。其次,在第一點中指出的成本問題,用人單位、企業在經濟上具有絕對的優勢。最后,本身就處于劣勢地位的勞動者在一系列的仲裁與訴訟之后,經濟與精神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即使最終得到了相應的結果但是往往出現的是收到的賠償費用還不及支付的訴訟費用以及仲裁費用。長此以往,勞動者遇到休息權的侵害時就不會選擇維權,只是忍氣吞聲,這就有悖于法律的公正性與權威性。
1.《憲法》勞動者休息權保障方面的完善
現行憲法就勞動者的休息權做了規定,但這種規定只是正面的概括性規定,并未明確侵犯勞動者休息權的懲罰原則。從根本法角度,應當對侵權主體、保障監督機構的違法犯罪行為或監管不力行為確立懲罰機制。
2.其他法律的勞動者休息權保障方面的完善
從對勞動者休息權的保障效果看,除了根本大法憲法外,最能保護勞動者休息權的當屬《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筆者認為現行《勞動法》、《勞動合同法》需要完善的以下幾方面:首先,應該就現有的規定具體化,如:標準工作時間制度;其次,應該補足目前已知的法律缺陷,如:對各種經濟組織的勞動者一視同仁,給予同樣的保護;最后,應該改革實踐后的不合理的規定,如:勞動爭議后的仲裁制度等。
勞動監察部門不應守株待兔而應主動出擊,積極地去深入調查勞動者的勞動情況與休息權的保障情況,遇到問題應主動監察,為所有勞動者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同時監察部門是保障公民休息權的執法者,將法律落到實處,對違法的、侵犯勞動者休息權的用人單位依法進行處罰。監察部門需要監督用人單位與公民之間從勞動合同簽訂開始一直到最后薪資的發放中的所有環節,進而更好的保障勞動者休息權。
作為權利主體,勞動者要學會積極的維護自身利益,保護合法權利不被侵害。首要措施就是通過法制宣傳讓勞動者知曉自己的權利以及會用法律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其次,通過法制宣傳讓用人單位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違反法律規定,在違反時積極修改公司、部門規章,做好救濟措施,了解保護勞動者休息權的重要性,促進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溝通交流,維護雙方的和諧互利關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