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陽
長春財經學院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關于比較刑法學的含義,當今的學者眾說紛紜,大體上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首先是“獨立學科說”,它將比較刑法學視作為一門獨立的部門學科,與民法、刑法等獨立的部門學科一樣,具有其獨特的研究意義。其次是“研究方法說”,它將比較刑法學看作是刑法的一種研究方法,即以比較的方式來對世界各國各法系的刑法做討論與研究。眾所周知,國家的管理與發展都離不開法律。由于法系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各國風俗民情、政治、經濟、文化的多種差異,各國的刑法之間有著切不斷的聯系的同時存在著多種差異。比較刑法學正是基于這些異同以求發現本國的立法缺陷,對刑法理論進一步的創新與發展。
比較刑法學作為獨立的學科還是“尚在襁褓的孩子”,但比較刑法學不可不謂之歷史淵源悠久。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比較刑法學便初見端倪,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希臘,其政治經濟的發展與梭倫改革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梭倫為了修繕雅典的法律就將各個城邦現有的法律條文收集起來,集中進行整理與比較。而后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在起草過程中也采取了比較的方式。
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世界各國的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經濟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法律的變革與完善。在這一時期涌現了一大批法學著作,在啟蒙運動中,法國的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發表的《論法的精神》可謂之為比較法學的創始,采取比較的方法研究了各國的法律,實現了比較法學最初的創立和發展。
二戰之后,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間的聯系逐漸加深,跨國犯罪也隨之增加,在此基礎上比較刑法學的發展與完善顯得越發重要,英、美、德、日、俄等國家相繼設立研究機構,出版書籍發表相關研究成果。
觀之我國,受限于長度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比較法學少有發展。在隨后的歷史長河中,由于封建專制下皇權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凌駕于法律之上,很難找到比較刑法學發展的蹤跡。鴉片戰爭之后,在列強的堅船利炮下國門被強制打開,新思潮涌入中國,以沈家本為首的清末修律便開始翻譯外國法律文獻。至民國時期,五權憲法、六法全書中都大量比較研究吸收了多國法律。新中國成立后,提倡依法治國,不斷在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各大政法高校也設立相關研究部門,比較刑法學的發展前景一片大好。
首先,立足于國內立法的角度,比較刑法學對我國刑法立法完善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最初頒布的刑法典會逐漸落后于時代的腳步,需要我們不斷修正完善以適用于日新月異的時代。比較刑法學以比較的方法,分析不同國家的法律條文,試圖從比較出的相同與不同中,找出一般規律。刑法在我國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不是統治者個人意志的體現,其制定和修改往往慎之又慎,在比較中發現他國法律中可以借鑒的部分,也在比較中發現他國立法的不足以完善我國法律。
其次,立足于國內司法的角度,比較刑法學的發展為司法實踐提供指導意見。在司法實踐中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案例,法律的適用就成了一大難題。已經頒布的刑法典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一定能找到完全適用于不同犯罪的法條,而比較刑法學的研究,可以對比出相類似案例中其他國家的法律適用以及最終判例,以便于結合我國實際國情以及案件實際需要進行司法實踐。
最后,立足于國際司法的角度,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革新,跨國犯罪逐漸增多,為了維護世界秩序的穩定,各國常出現國際司法互助,對比較刑法學的研究有利于我們增加對他國法律的了解,當跨國犯罪出現時,便于我們根據國際司法的原則選擇適用的法律對罪犯進行引渡等。
對比較刑法學的研究必須遵循科學方法的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去分析。宏觀角度上看,意識形態決定了我國的法律與非社會主義法系國家存在本質上的區別,但是在法律形式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個國家之間不再是毫無瓜葛,而是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全球化的環境下,各國面臨許多相似的法律問題,可以在比較中相互借鑒相互進步。在對不同國家的法律進行比較和分析時也應當采用聯系的觀點,不能孤立而機械地對比法條,更應該結合其法律淵源、發展的階段、適用的時期依據刑法實踐中的運用多方面全方位的進行對比分析,真正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汲取世界法律發展中的精髓,推動我國刑法的發展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