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鴻瑩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2013年11月,我國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對稅收法定原則加以落實,是設定稅收法定原則的一個良好開端,并相繼在2015年3月15日對有關稅收征收的細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中,以及在3月26日對稅收法定原則的改革任務加以落實,體現出我國對稅收法定方面落實的不斷重視。
稅收法定原則起源于英國,為滿足國王的奢侈生活,而加大納稅人的稅收負擔,從而導致議會的成立,對國王的權力進行了限制,而制定出《大憲章》,使稅收法定原則初露舞臺。為防止對納稅人繳納稅收的濫用,以及保障納稅人的納稅權利,將稅收的征收、征用進行公開透明,同時也是對納稅人基本納稅權利的保障,對法規制定的嚴禁舉措,以及對國家公權力的強力制約的體現。因此,對稅收的征收,應有明確的法律規則加以規范,納稅人應當根據法律規則的明確規范履行繳納義務,對于沒有法律加以規范的細則,應確保在統一的標準范圍內加以實施,來推動稅收法定原則改革任務的進程。
(一)稅收征收作為一種羈束性的行政行為,應當依據法律的規定進行征收管理。行政機關應依據法律的規定,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征收行為。一方面,由于稅收立法層級降低的弊端,以及稅收征收細則大部分沒有加以法定,導致一些稅收行政機關自由裁量權的出現,進而損害納稅人的權益,對稅收法定的改革任務加以阻礙。另一方面,稅收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的濫用,在稅收執行的監管方面產生了新的問題,比如說相關行政工作人員的瀆職行為,以及對有關稅收征收方面的專業能力不足等原因,都將在根本上影響我國稅收法定原則的施行,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納稅人的基本納稅權利。
(二)缺乏稅收基本法。我國目前稅法的制定模式主要是由憲法及各個單獨稅法的組成,即在憲法中規定了我國公民的納稅義務,各個單行稅法分別對各稅種加以明確具體額的規定,以這種組成模式呈現出我國的稅法體系。但相繼會出現一些弊端,比如稅法體系略顯雜亂,不具有規范化,以及稅收立法層級偏低的現象等,需要對其加以規范整理,呈現出清晰、體系規整的稅法體系,從而更好地推進我國稅法的整體發展,保障各個部門的權益,依程序進行納稅等。
(三)憲法中對稅收法定原則的規定不夠具體明確。《憲法》中對稅收的規定體現在《憲法》第五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雖然對稅收進行了法定,但僅對公民的納稅義務進行了規范,筆者認為,盡管在《稅收征收管理法》中加入了稅收法定原則的規定,在《立法法》中也加入了稅收要件的法定條件,但與《憲法》的法律地位相比,它們的效力遠遠不及憲法。
(一)完善稅收執法監督機制。在實踐中,稅收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存在的監管缺失以及自由裁量權范圍過大等問題,可以設立專門的監察部門對稅收執法的漏洞進行監管,對執法過程進行追蹤。針對稅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法過程中的瀆職行為以及專業能力不足的方面,應當對其進行培訓,設置相應的獎勵機制。來激勵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執法人員的隊伍的業務水平,建立相應的互相管理機制,共同規范執法過程中的程序合法合理運行。
(二)制定稅收基本法。面對稅收龐雜的體系,必須對其加以規范化。因此,有必要制定稅收基本法,使其成為稅收領域的基礎法律,成為整個稅收體系中的總則法,對各稅收實體法和程序法起著統帥、知道和連接的作用,貫穿于各個稅收部門的實施,使之成為一部具有較強基礎性及可操作性的法律。比如在稅收基本法的內容中應當包括稅收制度的基本概念、稅收管理權限、納稅人的基本權利與義務、征稅機關權力和義務等具體內容加以規范,使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在憲法中明確稅收法定的具體內容。公民納稅權利與義務都是我國稅收程序運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為保障納稅人的基本權利,在憲法中應對稅收的相關具體內容加以具體明確,體現對公民納稅的重視和保障。同時對稅收法定原則的落實與推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與我國在2020年完成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變革相輔相成。
落實稅收法定原則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目前距離對稅收法定原則落實的腳步已經越來越近,稅收法定作為我國稅收的法律化,應當在憲法和法律上加以明確的規范,使納稅人在公正透明的稅收征收體系下,行使自己的權利并保障自已利益的實施,讓稅收法定貫穿于我國的稅收體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