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淳
吉林石化公司,吉林 吉林 132000
(一)將法治建設融入在國有企業文化中。法治精神是企業文化中重要的一環,所以必須在企業中弘揚法治精神。在我國的發展史中,滿足于溫飽因而讓人們不思變革;因為生產力的低下而產生了平均主義,導致人們缺乏平等競爭意識;又因長達幾千年的自然經濟,讓人們與商品經濟過于疏離。在種種原因之下,又形成了“重情輕理”、“重權輕法”等人治思想。這在企業管理中是導致問題滋生的一大原因,因此在企業文化中滲透法治精神,是改變企業以往風氣的重要舉措。
(二)培養和提高國有企業人員的法律意識和法治涵養。首先,針對企業高層管理者,需要他們對企業管理相關的各項法律法規進行熟知,并在此基礎上掌握對企業經營發展有利的國家政策和法律,以便于在企業發生重大事項時可以借助法律法規的力量進行妥善解決;其次,針對企業中層企業干部群體,則需要確保他們對市場競爭規則進行充分了解,并且在對法律知識和市場經濟法律法規熟悉了解的基礎上,在日常工作管理中真正做到依法管理、依法經營,并實現對員工合法權益的充分維護。
(三)建立健全國有企業法制管理體系。從整體上來說,企業制度需要體現在長期性和全局性特征,才能夠維持企業長久、穩定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做到:第一,進一步完善企業經營機制,通過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和企業內部工作機制,并對現有的企業經營管理制度進行完善,將財務管理作為整個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點內容。此外也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構建起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現代化企業制度。第二,堅持職工代表大會形式,通過嚴格遵循規范程序、充分尊重員工對企業經營管理和創新發展的知情權、參與權,并切實的維護企業員工合法權益。第三,建立健全國有企業監督保障機制,企業想要進一步推動法制建設,就需要監督和保障機制在其中發揮作用,使得國有企業法治工作專業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也可以通過深化落實企業干部學法用法的考核方式,并且與多種評議方式相互結合起來,實現全面監督管理。
(一)法治建設對于國有企業文化的意義。企業的根本建立于法治之上,而在企業進行各種決策,各種運作之前,都要考慮這些流程是否合法,是否違規。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引導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走向成熟。一個成熟的企業,想要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就必須發揮企業的文化優勢,而在企業文化中,法治文化建設又占有核心地位,因此企業文化中的法治建設是必不可少的。
(二)法治建設在國有企業生產經營中的意義。從改革開放至今,因為企業的法治制度不健全,部分企業不經論證,盲目隨意進行重要重大的公司行為,已經給企業和國家帶來太多的損失,更令人無法容忍的是,在發生重大決策失誤之后,經常無人為這樣的損失負責。所以,在企業生產之中,每有重大決策,都要經過嚴格的論證,防范此行為為企業帶來巨大損失。而公司法治建設的成功,對企業高層重大事項決策行為的約束,就是重要指標之一。
(三)國有企業法治是防范企業風險的需要。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會面臨來自各方面的風險。而規避這樣的風險,最終都要通過法律的方式。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不斷完善,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越來越好,受到的保護越來越全面,但是對企業的制約也原來越多。加強企業的法治建設,完善法治監管機制,是幫助企業規避風險的重要舉措。通過對企業經營中各個環節的監測,控制,實現對風險的評估,從而實現對市場風險的規避。
有一套成熟法治體系的國有企業取得成功,決定因素在于制度;而傳統的企業成功背后是個人的無數付出與汗水。這兩種企業或許在發展規律上有相同之處,但是結局卻是完全不同的。傳統的企業成功很大因素上是取決與個人。一個人能夠使企業興盛,但是一旦失去這個至關重要的人物,又或者這個人出現了決策性的失誤,企業就會元氣大傷,甚至一蹶不振。所以我們強調法治,是強調個人在企業中要依靠制度,并受到制度的制約,指導,并非全然否定能力優秀的企業管理者的個人作用。我國的國有企業,大多已經成熟,并且有一套多年摸索出來的維護企業的機制。但是這種轉變并不明顯,或者說并不完全。這就導致企業在遇到重大決策和轉型的時候仍舊存在風險。因為人總是會犯錯的。只有壯士斷腕,完全向法治企業轉變,才能有效規避這種風險,確保企業的長久不衰。
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堅持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有機統一,堅持依法深化改革、依法持續發展,建立權責統一、協調運轉的管控模式;形成依法決策、依法經營、依法管理、依法維權的法治格局;形成全員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文化;企業和員工行為合法合規,才能為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