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瓊
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司法理念對我國人民法院行使司法職能,發揮司法功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它是人民法院司法活動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有了清晰、正確的司法理念,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動才能朝著更精準的方向發展。
現在社會又給法官提出了新要求,要能動司法。也就是說傳統的司法理念讓法官成為了“自動售貨機”,而現代的司法理念可能會讓法官成為“社會工程師”。明顯的傳統和現代的法律思維方式已發生變化。那么法官怎樣才能合理、科學、有效的解決法律思維方式的沖突是擺在人民法院和法官面前的一道難題。
司法理念的滯后性與社會發展的矛盾,也是司法行為的封閉性和司法功能的社會性的沖突。滯后的司法理念得不到發展和調整,不引進現代合理的審判思維,將會使司法行為很難實現“情理法”的統一,也不能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從而損害法律的公信力,影響了人民法院司法功能的充分發揮。
完善的司法體制是充分發揮人民法院司法功能的必由之路,它能夠增強法院系統內部的資源整合、職能配合,提高法院系統整體的實力。但從現行的司法體制來看,人民法院司法職權的行使一般受制于行政機關或者是當地的政府,造成司法的被動性較大,獨立性和能動性不足等,都是影響司法功能的充分發揮的重要因素。
人法院司法功能能否充分發揮,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司法權是否能夠獨立是最根本的問題所在。第一,長期以來,司法獨立在我國僅僅指法院獨立而不是指法官獨立。第二,輕視法院司法獨立。原本人民群眾可以通過法院公正的解決自身遇到的各種糾紛,從而釋放冤情和抑郁的情緒。第三,司法權的弱化也影響人民法院的司法獨立性。
由于我國還未建立專業化的法官管理體制,目前的法官管理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控制、激勵和保障機制。作為公務員的法官和其他公務員沒有太大區別,甚至待遇和受尊重程度還不如其他公務員,這種物質和精神的需求與法官所從事的工作量的巨大反差,很難激發法官的工作熱情和從事此職業的自豪感。這種法官管理模式的滯后勢必影響了法官素質的形成和法官隊伍的精英化和職業化,從而影響司法功能的發揮。
我國人民法院司法功能的發揮離不開科學合理的司法體制,司法體制是系統的制度,但是我國與司法工作相應的配套制度不健全,一部分司法制度也沒有實現中國本土化。影響了我國法治化的進程。人們這種消極的效果歸結于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不健全,或者人民法院未正確的行使司法職權,出現了“出力不討好”的情況。殊不知,是因為缺少相配套的保障制度將外來的制度內化,雖有公正的程序,和完善的制度,卻不能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
司法的被動主義又被稱為司法克制主義,這是法律和司法活動的這種謙抑性的表現,要求法官應當嚴格適用法律,認真的遵守法律規則,在法律的解釋過程中,更應嚴格遵照法律文本,杜絕“法官造法”的現象。一是過于傳統的司法被動性意識,二是注重規范分析,輕視實證分析。
我國基層法院的法官是處在最一線的法官,由于長期的超負荷工作,加之巨大的工作壓力,為了完成工作任務,提高辦案速度,不能做到案案處理到位,這種現狀影響法官辦案的質量、效率,也使法官的業務能力和司法行為受到影響,并且對法官的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其實,這是因為我國法官制度沒有實現真正的法官助理制度,沒有將審理之外大量的審判輔助工作在庭審前完成,減輕法官裁判壓力,提高裁判水平。
總之,對充分發揮人民法院司法功能影響因素的研究,不僅是一次重大的理論創新,同時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價值,為人民法院司法工作的改革提供了風向標,對新形勢下的人民司法事業的健康發展,特別是提高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必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