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雅心
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為本,農傷則國貧。貧困山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要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問題,讓廣大農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獲得感。“三農”問題,一直是阻礙我國現代化前進的重要因素,阻礙著我國的全面發展,也是我國發展中需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增加農民的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培養新時代農民,充分尊重其權利,是貧困山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迫切要求。
貧困山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給山區農村提供了精確的指導,使得農村地區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農民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有所處,真正意義上使農村各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生活越來越優質。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幫助廣大農民群眾肯干、勤干、會干、敢干,不僅學習了豐富的農學農技,而且發展了農村經濟,成為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和重要突破口。
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戰略在十九大報告中做了強調,涵蓋了社會主義進程的方方面面,是現代化建設的行動指南[2]。貧困山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該充分遵循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自然環境承載力,把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放在首位,“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有機的融入,最終形成統籌兼顧一體化聯動發展。同時,推進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改革農村土地制度,讓經濟建設迸發強勁的發展活力,挖掘土地潛能,發揮農民的巨大作用,再輔之以其他因素協調發展,將必然實現五位一體的建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而要實現這一宏偉的目標,就要找到發展的短板和突破口,農村地區將必然成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攻方向。隨著改革進程的推進,城市的變化翻天覆地,各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發展[3]。但大部分農村地區改變卻不是很大,依舊與城市間存在很大的差距,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問題突出,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問題,就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認識到農村地區和農民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性,加大農村地區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消除城鄉差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貧困山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想要能夠在短期內取得很大進展,最主要在于他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立足本縣情況、轉變發展理念,走出一條貧困山區建設新農村的正確之路,這基本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山西省西部絕大地區的自然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念也相似之處,起到了很好的啟示和互相借鑒作用。具體就是:貧困山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能急于推進,盲目發展,更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浪費資源能源為代價換得暫時的經濟增長[4]。而必須立足實際,著眼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發展經濟與生態建設并重,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使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為人民謀利益。
新農村建設要把突破口定位在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上,大力加強貧困山區交通、學校、通訊設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積極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和衛生環境,使村容村貌變化巨大,農村居民能夠從發達便利的交通、優美舒適的環境中體會到新農村建設所帶來的好處,從而積極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去。實際表明,新農村建設是讓廣大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在不斷地建設中提高熱情,才能使群眾不遺余力地投入其中。各地應充分考慮本地發展狀況,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民內部矛盾問題,扎扎實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貧困山區在新農村建設中應該以人為本,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讓更多的農民群眾享受發展紅利和建設成果[5]。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該統籌規劃,合理安排。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從宏觀上把握每個貧困村的發展狀況、鄉鎮的建設情況,進而作出科學的規劃[6]。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需要調整產業結構與統籌村鎮發展,做好新村建設、舊村改造、移民搬遷等工作,充分利用資源。要設身處地地為農民著想,住房設計應經濟適用,項目建設應量力而行,以確保新農村建設堅持正確的方向。
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主要在戶籍制度、教育體系、醫療制度等方面下功夫,逐步消除二元戶籍制度,實質上消滅城市和農村的概念。創新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實現城鄉居民權益平等化,提高農村轉移支付的靈活性,注重資金技術的精準投入,最大程度滿足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具體需求。給農村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城鄉收入均衡發展。城鄉產業聯動發展,農村承接城市過剩產業,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最終實現一體化發展。試點建立家庭醫生制度,農村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與城市保險實現動態的平衡。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進一步傾斜,分割教育體系,創新教育體制機制,提高教師待遇,加大經費和政策扶持,把優良的教育資源在農村中小學“留得住、留得久”。
村鎮干部要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干事創業,理念先行”,有了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才能義無反顧地投身于新農村建設當中去。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要為官有為,全面踐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努力培養新農村的新型領導者。上級黨委要充分考慮到地方的具體實際,搭好領導班子,更好的形成合力。廣大干部要通過組織學習、實地考察、問卷調研等形式,提高思想認識,認真做好工作。領導干部工作中要總結和思考,及時轉變工作方法,處理好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同時,采用行政領導負責制,做好監督工作,推行終生負責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重視產業結構調整,支持農業三化發展,要培育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項目。逐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推進產業結構改革,淘汰落后產能和產業。著力推進本土文化旅游產業和特色農業的培育,積極引進資金人才,加強輿論造勢,形成文化旅游精品路線。利用當地的特色發展打造紅色旅游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一系列旅游產品,并挺提高配套的服務設施。
一方面新農村建設政府要增加財政投入,在財政預算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加大對農村發展的資金傾斜。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引進外部優質資本,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長期合作,定點幫扶,把資本投入到農村建設中。逐步探索PPP融資模式,和網絡眾籌模式,改變小財政干大民生工作的現狀,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對貧困戶實現精準幫扶;農民自身也要積極探索和拓寬發展資金的來源渠道,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融資和貸款。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出臺鼓勵政策,對農業保險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加大農村轉移支付力度,發揮社會資本的活力與創造力。積極爭取國家的幫扶,試點開展結對子、一對一、多對一幫扶,使土地優勢和資本優勢相結合,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實現新農村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