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劉 堃 尚云鵬
西安科技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條例》,建立健全黨中央統一領導、黨委(黨組)全面監督、紀律檢查機關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的黨內監督體系。高校監督從職能來劃分,主要包含黨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這三者互相作用形成高校的監督體系。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各種監督形式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紀委是黨內監督的專責機關,是管黨治黨的重要力量。高校的行政監督主要來自于上級主管部門的監督,從監督理論和監督實效上來看,來自上級或主管部門的下行監督最有力度,最具權威性。群眾監督是自下而上的非權力性群體監督,主要的方式有民主黨派監督、學術委員會的監督、教代會的監督、社會監督與輿論監督。高校群眾監督是學校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的重要方式,是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的方式進行的一種高水平、高質量監督。
(一)監督主體較分散,監督實效性不強。高校監督主體雖然很廣泛,范圍龐大,但不敢監督、不會監督、不能監督的情況普遍存在,存在消極作為或不作為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黨內民主監督流于形式,組織生活會談成績多,談問題少。二是工會、教代會的民主監督力度有限,缺少可操作性辦法,難以監督事情進行的過程,只監督事情發生的結果,而且公開的范圍與內容均有一定限制。三是群眾監督、民主黨派監督、社會監督“缺位”,監督力度較弱。四是高校紀檢監察部門作為高校內設機構,受同級黨委的領導下,工作中縛手縛腳及畏難顧慮難以避免。五是教育主管部門作為學校的管理部門,管理客體眾多,管理內容龐雜,與學校之間職責不清,導致上級行政部門監督的低效。
(二)監督責任不夠明晰,監督職責落實不到位。目前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監督主體,但這些主體的監督職責尚不明晰,權利界線劃分不清晰,監督的有效配合度不高,沒有形成規范的監督體制和運行機制。在我國很多高校的校長和重要領導本身是在某一學術領域有建樹和影響力的專家學者,校長和主要領導除了基本的行政權利外,往往還會參與到學術研究中,行政權利和學術權利范圍和職能的模糊,導致監督困難。教代會在高校民主監督方面雖然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不管是監督內容還是監督形式都遠遠不能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與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要求相差甚遠。
(一)強化監督意識,明確監督重點
每個個體都同時具有監督主體和監督客體的雙重身份,要提高高校監督的效能,強化監督個體的監督意識、明確監督重點是至關重要的。高校廉政教育能夠有效強化個體的監督意識,增強個體作為監督主客體雙重身份的角色意識,一方面提高監督主體的自覺性,敢于監督、主動監督,增強監督主體的監督動力,從思想上認識到監督他人和接受監督是個體的權利和義務。另一方面增強個體自身的拒腐防變能力,提高被監督對象的自覺性,使他們明白監督既是一種責任和客觀要求,同時也是一種關愛。
(二)以黨委領導為方向,紀委監督為骨干,明確責任體系
基層黨委是高校發展的核心,它的工作效能及其發展方向影響著高校的命運與前途。高校基層黨委與其他黨委有著類似的工作原則與方法,貫徹民主集中制,強調委員權利,倡導黨內民主監督。但是高校的特殊性在于在黨委會之外還有其他機構團體,例如學術委員會、校長辦公會、教職工代表大會等,這些機構團體共同作用來規范高校的有序、和諧發展。因此,必須明確這些機構團體的職能、職權、定位和運行規則,以此避免監督失控和權利運行失范的情況。有效規范高校各類監督機構團體的運行規則,最為關鍵的就是要抓住黨委這個核心。同時,紀委監督要發揮紀檢監察機關作為黨內監督專責機關的骨干作用,突出預防性、懲戒性、教育警示性。
(三)推進高校監督力量有序整合,調高監督整體合力
積極拓展監督渠道,構建嚴密的監督網絡,推進高校監督力量有序整合,切實提高高校廉政監督效能。首先,要強化黨內監督,推進黨風廉政建設。高校實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和國家的各項教育方針政策都是通過黨委領導下的各級黨組織來貫徹落實,因此加強黨內監督不僅是確保高校黨組織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保證,也是高校各級領導干部用好權的重要保證,更是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的現實需要。其次,要強化行政監督,推進校務政務公開。通過有效開展行政監督,推動高校校務公開工作機制的落實,不斷提高工作透明度。最后,要加強輿論監督,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微信、網站等輿論陣地,大力宣傳黨風廉政建設方面的規定和政策,組織學校黨員干部觀看反腐倡廉系列專題教育片等,使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增強他們廉潔從政的自覺性,降低腐敗發生的可能性。